春暖花開,綠意盎然,武漢大學、廈門大學、鄭州大學等高校,先后面向公眾開放。
開放大學的初衷,本來是為了讓社會與學生能夠雙向、良性互動。然而事實上,在各大開放高校的校內(nèi)論壇里,不乏有抨擊、抵制游客低素質的聲音。
不僅學生們有怨言,游客們“避雷”大學的帖子也層出不窮。在社交平臺上搜索,會發(fā)現(xiàn)游客“避雷”武漢大學、鄭州大學等學校的帖子,主要原因包括:校內(nèi)游客和學生太多、食堂沒辦法吃飯、教學區(qū)圖書館禁止游客進入等等。
事實上,學校并非沒有采取措施保障校園有序開放。武漢大學有“預約制”,鄭州大學也有學生志愿者維持秩序。然而,學校作為教育場所,面對持續(xù)不斷的巨大人流量,沒有足夠的能力“教育”“管理”兩手抓。
使用百度地圖的熱力圖功能,我們可以看到,部分高校的實時人流量,已經(jīng)超過了當?shù)氐臒衢T景區(qū)、公園。當高校承擔著本不該有的人流量,不僅使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空間被擠壓,想來感受大學氛圍、參與大學活動的游客,也并沒有達成目的。單純打開校門,讓游客走進校園,游客與大學生走得愈近,二者的心離得愈遠了。
開放校園,不應該是單純打開校門,讓大學代替景區(qū)、公園的功能。
相反,大學的開放重點,應該在于其豐富的學生活動和學術活動。大學開放應該有主題、有組織、有條件,設立主題日、節(jié)日;舉行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社團比賽等等……
只有這樣,才能讓游客從“走馬觀花”到“一心只為一事來”,才能讓學生正常學習生活之余,通過社團活動、校園活動和社會產(chǎn)生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