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中部,泉州灣和湄洲灣之間,東臨臺灣海峽,西接洛江區(qū),北鄰泉港區(qū),南隔泉州灣與晉江市、石獅市相望。介于東經118゜38ˊ~119゜05ˊ,北緯24゜49ˊ~25゜08ˊ之間。與臺灣隔海相望,是閩南著名僑鄉(xiāng)和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h域面積72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833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921794人(2003年末),其中非農業(yè)人口129396人。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族、畬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
行政區(qū)劃
惠安縣轄15個鎮(zhèn)、1個民族鄉(xiāng):
鎮(zhèn):螺城鎮(zhèn)、螺陽鎮(zhèn)、黃塘鎮(zhèn)、紫山鎮(zhèn)、洛陽鎮(zhèn)、東園鎮(zhèn)、張坂鎮(zhèn)、崇武鎮(zhèn)、山霞鎮(zhèn)、涂寨鎮(zhèn)、東嶺鎮(zhèn)、東橋鎮(zhèn)、凈峰鎮(zhèn)、小岞鎮(zhèn)、輞川鎮(zhèn)
民族鄉(xiāng):百崎回族鄉(xiāng)
歷史沿革
漢屬會稽。唐屬武榮州,開元八年(720年)屬晉江縣。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晉江縣東鄉(xiāng)十六里置惠安縣,取“以惠安民”之義稱惠安。首任知縣崔知節(jié)。相傳初置縣時,陳震卜地在螺山之南建縣治,遷五代時靈安王張悃之墳于縣東南的青山,螺山負邑,又城形如“螺獅吐肉”,故縣城稱螺城,簡稱“螺”。置縣時,設崇武、崇善、城山3個鄉(xiāng),下轄太康、守節(jié)、禮興、民安、平康、歸化、祥符、尊賢、崇德、民蘇等16個里,共66個鋪 。慶歷八年(1048年)改為18個里,仍以3個鄉(xiāng)管轄。 元代元貞(1295-1297年)年間,改為文質、行滿、忠恕、信義4個鄉(xiāng),仍轄18個里(其中文質鄉(xiāng)4個里、行滿鄉(xiāng)5個里、忠恕鄉(xiāng)4個里、信義鄉(xiāng)5個里);下轄35都,合城區(qū)在坊共36都。 明沿元制。至嘉靖(1522-1566年)年間因倭寇劫掠和兵、疫連年,戶口減耗,有些都隨宜合并,縮減為30個都(含在坊),下轄80圖;每圖10甲。 清初“遷界”,瀕海居民移入內地,東南地區(qū)的圖、甲十減六七?滴醵辏1663年)改里為鋪,全縣設68鋪(其中縣治內8鋪)。
民國初廢“府”設“道”,惠安縣隸屬廈門道。民國16年(1927年)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地方政制,各縣公署改為縣政府,惠安縣直隸福建省政府。民國22年(1933年),十九路軍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將福建劃為4省,惠安縣隸屬“興泉省”;同年 “閩變”失敗后,南安縣仍直屬福建省政府,屬第五行政督察區(qū)(區(qū)署在同安)。民國23年(1935年)改屬第四行政督察區(qū)(區(qū)署在同安,1938年移永春,1943年移泉州)。1949年8月23日惠安縣解放,9月5日惠安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于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9月改屬晉江區(qū)專員公署。1955年隸屬晉江專區(qū)(1971年改稱晉江地區(qū);1985年“地改市”,改稱泉州市)。1997年,惠安縣面積972.9平方公里,人口119萬,轄17鎮(zhèn)2鄉(xiāng),縣政府駐螺城鎮(zhèn)。2000年,惠安縣析置泉港區(qū)(縣級)。將惠安縣的山腰鎮(zhèn)、后龍鎮(zhèn)、南埔鎮(zhèn)、涂嶺鎮(zhèn)、埭港鎮(zhèn)劃歸泉州市泉港區(qū)管轄。2000年,撤銷小岞鄉(xiāng),設立小岞鎮(zhèn)行政區(qū)劃調整后,惠安縣轄15個鎮(zhèn)、1個民族鄉(xiāng)。2009年,惠安縣轄15個鎮(zhèn)和百崎回族鄉(xiāng),共11個社區(qū),284個行政村。
縣名由來
惠安縣名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據清嘉慶《惠安縣志·軼事》記載,一說由于惠安境內的岳神封靈惠王,青山公張悃封靈安王,分別取其“惠”與“安”合為“惠安”;另一說源自北宋端拱二年(989年),登陳堯叟榜進士的崔拱有兩個兒子,分別名為“惠”和“安”,縣名因此而得。然而,據考,岳神和張悃受封時為宋景炎元年(1276年),惠安建縣已經二百九十多年;而崔拱的兩個兒子的名存實亡字分別是“正則”、“麗則”,況且他成名時,已是建縣七八年后的事。因傳說中青山公張悃墓中得銅牌所志“太平興國間,古縣移惠安”句,故有人認為縣名是固有的。還有人認為,“惠安”二字是從《四書》中的“其養(yǎng)民也惠,君父之所安也”拼合而成的。此二說至今未能有確據讓人信服。明代《福建郡縣釋名》“惠安縣”條說:“宋名,本晉江縣地,太平興國中洪進納土析置惠安,安民則惠之義也。”1984年,洪滿聰先生在《惠安縣名初考》中指出,“安”字與泉州一府五縣的地域性名稱相適應(如南安、安溪、同安等),“惠”字投合當統(tǒng)治者的口味(如皇帝頒賜謚有“忠惠”、“襄惠”等)。此種看法較為科學和適順歷史。目前,省方志用“以惠養(yǎng)民”之意,縣地名辦則取之于“以惠安民”。
地理環(huán)境
惠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層狀傾斜,以丘陵臺地為主。最高山峰為大霧山,主峰海拔789米。溪河短淺,多獨流放海。陸域東西寬42公里,南北長37公里。山地面積48萬畝,耕地30萬畝,10米等深線淺海面積40萬畝,灘涂面積11萬畝,海岸線長141公里。氣候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9.7℃,2月份平均氣溫11.2℃,8月平均氣溫27.7℃,年均降水量1022毫米。
沿海港灣密布,自北向南擁有湄洲灣、大港灣、泉州灣,有條件優(yōu)越的崇武港、斗尾港、秀涂港和輞川港。斗尾港地處惠安東海岸,是大陸至臺灣西海岸的最近點,水深港闊,可供30萬噸級巨輪自由出入,腹地又有大片土地可供建設用地,天然條件十分優(yōu)越,是全國四大中轉港口之一。崇武港是國家中心漁港,秀涂港則是泉州中心港區(qū)之一。還有“南方北戴河”、“八閩第一金灘”的半月灣、青山灣競秀爭艷,崇武海岸則被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
惠安城區(qū)一角
經濟發(fā)展
改革開放前,惠安是個典型的農業(yè)縣,地瓜是群眾果腹的主要農產品,被稱為“地瓜縣”。改革開放后,惠安人憑精巧的雕藝,石雕石材業(yè)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特色產業(y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惠泉啤酒、達利食品等異軍突起,食品飲料業(yè)成為新興產業(yè)
改革開放以來,惠安人秉承愛拼敢贏的精神,開拓創(chuàng)新,惠安經濟社會跨越式發(fā)展,城鄉(xiāng)面貌發(fā)生了歷史性變化?h域經濟綜合實力連續(xù)十年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2010年縣域經濟位居“全國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第29位,榮膺“全國中小城市科學發(fā)展百強”第44位、“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第28位及 “全國最具區(qū)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等殊榮;莅菜赜“雕藝之鄉(xiāng)”、“建筑之鄉(xiāng)”、“漁業(yè)強縣”、“食品工業(yè)強縣”之美譽,先后榮獲了中國石雕之都、中國民間藝術(雕藝)之鄉(xiāng)、全國食品工業(yè)強縣、科普示范縣、科技進步先進縣“五連冠”、全國科技進步示范縣、國家級食品安全示范縣、全國水土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示范縣、國家園林縣城以及省級優(yōu)秀建筑之鄉(xiāng)、福建省可持續(xù)發(fā)展實驗區(qū)、省級文明縣城、省級優(yōu)秀旅游縣、省級文化先進縣、省級綠化模范縣城、雙擁模范縣“四連冠”、優(yōu)秀旅游縣、最佳旅游目的地、計生優(yōu)質服務先進縣等榮譽。
經過30多年的改革與發(fā)展,惠安已經從一個資源短缺的農業(yè)大縣邁向工業(yè)強縣,從溫飽型社會邁向寬裕型小康縣,并逐步形成了以港口和城區(qū)為依托,支柱產業(yè)和區(qū)域特色經濟并駕齊驅的發(fā)展格局,成為福建省縣域經濟比較活躍、社會進步比較顯著、發(fā)展勢頭比較強勁的沿海開放縣份之一。作為經濟競爭實力較強、外向度較高、發(fā)展后勁較足的沿海開放縣和投資熱點地區(qū)之一,惠安具有獨特的區(qū)位、港口、產業(yè)、僑臺、人文等優(yōu)勢。
交通狀況
國道324線惠安路段及復線、泉州沿海大通道惠安路段即省道201線、沈海高速公路惠安路段、泉三高速公路南惠支線惠安路段、福廈鐵路惠安路段、漳泉肖鐵路惠安路段、沿海通港公路、惠崇、惠黃、涂斗、杏秀、玉輞線、洛陽至白沙公路、洛秀組團東西干道、崇武環(huán)島路、城西大道及通鄉(xiāng)鎮(zhèn)高等級公路、縣際過境公路。
旅游資源
全縣擁有國家4A級旅游區(qū)1個、國家工業(yè)旅游示范點1個、國家重點文化保護單位2個、省級工業(yè)旅游示范點1個、省級森林公園2個、國際旅行社1家、國內旅行社4家、星級酒店7家,并有在建旅游度假村3個、4星級酒店1家、3星級酒店2家,初具產業(yè)規(guī)模。
惠安歷史積淀深厚,人文名勝薈萃,素有“海濱鄒魯”之美稱,擁有“中國魅力鄉(xiāng)土民風名鎮(zhèn)”和“全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的崇武。這里是國學大師辜鴻銘的故鄉(xiāng),也是《康定情歌》的采編者吳文季的故鄉(xiāng)。這里有全國唯一穿著奇特服飾的漢族女性群體,也有南派石雕之都的美譽。惠安女服飾、惠安雕藝是國家民族民間保護工程,也是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崇武古城建于明洪武20年(1387年),是時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為抵御倭寇而建,是目前我國惟一保存完好的名符其實的花崗巖濱海石城,歷經600多載春秋,依然巍峨屹立在東南之濱。城墻共長2567米,城基高5米,外壁連女墻高7米,內壁分二層各高約2米,并設有兩層跑馬道。墻上有墻碟、箭窗、窩鋪。四面設城門,東、西、北三座城門相似,都有月門,各有城門兩道,城門上各設烽火臺一座,南城門無月門,外加設一照墻。這些城墻、窩鋪、門樓、月城、墩臺、捍寨和演武廳,構成我國古代一套完整的戰(zhàn)略防御工程體系。明代守丞丁少鶴曾有詩句贊道:“孤城三而魚龍窟,大岞雙峰虎豹關”。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從北宋皇佑四年至嘉佑四年,前后歷時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由當時的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度莞尽分杏性疲“萬安橋未建,舊設海渡渡人,每歲遇颶風大作,沉舟被溺而死者無算”,因名渡口為“萬安渡”以禱之,故原名“萬安橋”。另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有46座橋墩,500個扶欄,28個石獅,7座石亭,9座石塔,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guī)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四海,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橋,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被譽為“海內第一橋”、“天下第一橋”,與盧溝橋、趙州橋、廣濟橋并稱為“中國四大古橋”,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風民俗
過春節(jié),道恭喜。此外上元節(jié)(元宵節(jié))也是大節(jié)日,家家掛花燈,小孩提紙燈,漫村轉,口里喊著:“狀元游街燈”,跳火盆,歡宵達旦
人日(“七元節(jié)”或“眾人生”),農歷正月初七。當日早晨,備糖茶、線面祀神,并取菜、果七種調薯粉作羹,名“七寶羹”,或煮全蛋、線面,合家大小共食。
天公生(“玉皇大帝”的生日),為每年農歷正月初九,老百姓準備各類祭祀用品(水果、雞鴨等等)祭天,出外打工的惠安人都會過了這一天才會出遠門,各種工廠,店面也大部分是在過了這一天正式結束春節(jié)放假,正式上工。
清明節(jié),春祭敬祖,踏春掃墓燒紙錢,寄托對逝者的緬懷和哀思。
五月節(jié)也就是端午節(jié),這時是黃梅季節(jié)要過渡到暑天,家家戶戶都做粽,俗稱“補天”,以祈求不再下雨;在鄉(xiāng)村,這一天要龍頭“采蓮”,村民們唱“嗦蓮”的采蓮歌,邊唱邊走,繞完全村,以此祈求豐收和健康。
做“七娘媽生”,即七夕,起源于“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這一天家家要擺紙轎、胭脂盒、花粉,拜七娘媽,以求庇佑。是一年中很濃重的一個節(jié)日。
普渡日,就是中元節(jié)。農歷七月十日起,歷時一個月,分鋪分區(qū)祭祖先、設宴席、演戲、請客,最后一日再燒燈,擺些菜碗,喜慶結束。
中秋節(jié),惠安人過中秋節(jié)的熱鬧程度僅次于“上元”。這時秋高氣爽,又是收成季節(jié),婦女們就買月餅,蒸煮炸甘薯、芋頭,小孩們則到處撿磚瓦片造塔仔,當月滿天心,家人團聚賞月、吃餅、或搏“狀元”餅,而小孩子分到月餅后,就結伴去拜他們造的塔仔公。這一夜,許多人都圍在一起品茶、吃餅、賞月,有的則在海邊悠然地吹奏南曲,很有雅趣。
九九重陽節(jié),登高遠足,親人團聚,其樂融融,是一項很有詩意和人情味的活動。
冬至,就是冬節(jié)。用糯米粉搓丸或做成雞、鴨、狗、豬、羊、牛六畜的模樣蒸煮,還舉行隆重的冬祭。
尾牙是閩南的傳統(tǒng)風俗。“牙”在古代是指軍中的軍旗,出征前祭旗叫“祈牙”,后來這一祭拜形式被商家學來,在每年的農歷12月24日、26日這幾天宴請員工,稱為“尾牙”。
做“年兜”。在除夕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除塵”貼春聯,備辦年貨,蒸糕,還要送神。除夕當夜,家人團聚點燈到天明守歲,到半夜12點整家家戶戶都要燃放鞭炮,送舊迎新。
小城名片
惠安素有“雕藝之鄉(xiāng)”的美稱,包括石雕、木雕、磚雕、瓷雕、灰雕等五大類,其中以石雕最具代表性,被譽為“中國石雕之都”;莅彩竦陌l(fā)展歷史悠久,尚存的唐朝王審知之兄王潮墓中的花紋浮雕,已逾千載。據考古研究發(fā)現惠安石雕工藝起源于漢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1600多年前的晉朝,石雕作為永久性的藝術已被應用,當時的閩林始祖林祿墓中,就有文武仲翁虎、羊的石圓雕等立于墓園以示壯觀。根據史書的記載,明朝初期,惠安崇武一帶已有不少的石雕作坊,明朝嘉靖年間,崇武有數十家上規(guī)模的石雕作坊,當時五峰等地就有大批人從事青石雕,
惠安石雕的主要代表作有:泉州東西塔、惠安洛陽橋、北京頤和園中五峰縷花椅桌、臺北龍山寺龍柱、南京中山陵醒獅、華表、南昌起義紀念館、井岡山紀念碑、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柱礎、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北京毛主席紀念堂、江蘇淮安周恩來紀念館、北京中華世紀壇、廈門集美學村、陳嘉庚陵園-“鰲園”、緬甸龍柱、韶山毛澤東詩詞碑林、南昌八一紀念塔、江蘇鹽城新四軍抗日路線圖沉雕、中國海關總署大廈大型石雕、湄洲島天上圣母媽祖雕像、海南三亞“鹿回頭”雕塑、廈門鼓浪嶼鄭成功巨型雕像、福州西禪寺中國最高石塔-報恩塔、深圳萬福廣場的九龍柱、西安兵馬俑陳列館、南京雨花石紀念館、黃帝陵、青川藏公路紀念碑、西藏賓館、盧溝橋抗戰(zhàn)勝利50周年紀念館、錦州解放紀念館、遼沈戰(zhàn)役紀念碑、井岡山會師紀念碑、陜西歷史博物館、金門蔣經國紀念館、廣州玄武塔、臺灣鳳山五百羅漢、臺灣嘉義先天玉虛宮的九龍壁和九龍池、澳門媽祖文化村、日本鑒真和尚園、馬來西亞馬六甲三寶山的鄭和雕像、美國華盛頓國家廣場馬丁·路德·金雕像、日本那霸“福州園”、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大型浮雕《共和國從這里走來》、長沙橘子洲頭青年毛澤東藝術雕塑、惠安科山公園百獅園、崇武石雕博覽園等。
惠安女主要分布在惠安東部沿海的崇武鎮(zhèn)郊和山霞鎮(zhèn)、凈峰鎮(zhèn)、小岞鎮(zhèn),她們的服飾可分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凈峰兩個類型。從整體上看,惠女服飾的色調柔和莊重,自上而下色調逐漸加重,給人以沉穩(wěn)感。不同的是,前者斗笠較大、厚、重,笠面和尖頂有小弧度,尖頂有小棕色漆紅;后者斗笠較細、薄、輕、小,笠面和尖頂平切,尖頂沒有鑲紅棕片。前者頭巾多為藍底白花和綠底白花;后者也蒙頭巾,但多為紅底白花,中青年婦女多把雙辮子折在頭頂的兩側,包上頭巾似有梭角的感覺;手上也提有竹籃;莅才^戴的斗笠涂上黃漆,具有防日曬雨淋作用;^巾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上綴綠或藍色小花,或是綠或藍底上綴小白花,折成三角形包系頭上,有擋風防沙、御寒保暖和保護發(fā)型等作用。在頭頂前方還別著一至三把塑料梳子,未婚青年婦女頭發(fā)還留有劉海。由于不論春夏秋冬,她們總是把頭包得嚴嚴實實,卻讓肚皮露在外頭,褲子又特別的寬大,民間戲稱之為“封建頭,民主肚;節(jié)約衫,浪費褲。”
惠泉啤酒是福建省最大的啤酒生產企業(yè)之一,也是全國啤酒行業(yè)十強企業(yè)之一。其以“福見惠泉”、“我拼我精彩”等品牌傳播,將惠泉啤酒的企業(yè)文化和品牌文化牢牢地貼合著閩南文化的精髓,以閩南文化獨特的風格、世界級的啤酒技藝吸引著一大批啤酒愛好者。閩南人重感情,講豪情,愛拼敢贏,惠泉啤酒從啤酒的口感、外包裝的觀感,都力顯閩南人特有的豪邁與激情,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情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