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縣位于安徽省東北部,黃淮海平原南端,地處蘇皖兩省五縣交界地帶,地近沿海,背靠中原,位于北緯33。16'~33。46',東經(jīng)117。37'~118。10'之間。是安徽省東向發(fā)展戰(zhàn)略重點發(fā)展的23個縣(市、區(qū))之一,其中劉圩鎮(zhèn)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為發(fā)展前沿鄉(xiāng)鎮(zhèn)?偯娣e1787平方千米?側丝89萬人(2007年末)。
縣政府駐泗城鎮(zhèn)。郵編:234300 代碼:341324 區(qū)號:0557
府前文化廣場
行政區(qū)劃
泗縣轄12個鎮(zhèn)、3個鄉(xiāng):
鎮(zhèn):泗城鎮(zhèn)、墩集鎮(zhèn)、丁湖鎮(zhèn)、草溝鎮(zhèn)、長溝鎮(zhèn)、黃圩鎮(zhèn)、大莊鎮(zhèn)、山頭鎮(zhèn)、劉圩鎮(zhèn)、黑塔鎮(zhèn)、草廟鎮(zhèn)、屏山鎮(zhèn)
鄉(xiāng):大路口鄉(xiāng)、大楊鄉(xiāng)、瓦坊鄉(xiāng)
歷史沿革
泗縣地處淮北平原東部,為安徽省東北邊緣縣,位于北緯33°16′~33°46′,東經(jīng)117°40′~118°10°′。原始社會晚期,境內就有人類生活?h城西南約20公里佘家臺,有新石器時代遺址,屬龍山文化。古為淮夷地,又稱九夷。三代堯封禹為夏伯,在此建邑,名夏丘(邑治遺址在今縣城東南1里許),屬徐州。商沿夏制。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初屬宋,宋滅屬楚。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屬薛郡。后在潼城(今泗縣的潼城)增設僮縣,與夏丘境屬泗水郡。西漢置夏丘縣,屬沛郡。東漢時,屬下邳國。北周改夏丘為晉陵縣,后與朱沛郡的高平縣并置泗州。隋開皇十八年(598)復夏丘縣,屬泗州。 唐武德四年(621),置虹縣(治今五河縣境)。宋元七年(1092),虹縣屬淮南路。元置行省、路(府)、軍(州)、縣4級建制,虹縣初屬河南江北行中(尚)書。ㄓ址Q河南行。┗窗哺糁,繼屬江北淮東道。明洪武六年(1373)九月,泗州改屬中立府。清初沿明制,后實行省、道、府(直隸州)、縣4級制。1912年4月廢州制,改稱泗縣,直屬安徽省。
1946年7月,國民政府軍進占泗縣,泗縣人民民主政府東撤,國民政府在泗主政。改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qū)。1947年11月后,復建人民民主政府,先后恢復原4個邊區(qū)縣制,屬蘇皖邊區(qū)淮北地區(qū)第七專區(qū),縣政府均駐農(nóng)村,無一定地點。1948年5月起屬豫皖蘇邊區(qū)江淮區(qū)。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泗縣;翌年4月21日,恢復泗縣建制,治大莊;5月遷治泗城,屬皖北行署宿縣地區(qū)。1952年,屬安徽省宿縣專區(qū)。1956年屬蚌埠專區(qū)。1961年屬宿縣專區(qū),沿續(xù)至今。
石龍湖濕地生態(tài)園
地理環(huán)境
泗縣地處淮北平原東部,為安徽省東北邊緣縣,東部與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北部與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接壤,南部與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西部與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為鄰,是兩省四縣交界地帶,背靠中原,地近東海,既可南進北出,也可東拓西展,接受各方的經(jīng)濟和文化輻射。
氣候上屬暖溫帶半溫潤季風氣候,適于各類農(nóng)作物生長,尤其是農(nóng)林牧生產(chǎn)條件得天獨厚。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5℃;年平均降水量1097.1毫米,年平均日照時間2085.9小時,歷史極端最高氣溫39.0℃(2003年8月1日),歷史極端最低氣溫-11.7℃(1977年1月31日)。
土地資源:全縣總面積1787平方公里,耕地9.21萬公頃,實有耕地約170萬畝。水資源:地下水資源豐富,正常儲水105億立方米。礦產(chǎn)資源:境內有昆石、紅泥、礦泉水等,尤昆石為奇。生物資源:地方名特優(yōu)產(chǎn)品主要有山羊板皮、紅瓜子、界牌大米、墩集花生、大路口粉絲、丁湖螃蟹、大莊蠶繭等。
經(jīng)濟發(fā)展
近年來,泗縣縣域經(jīng)濟呈現(xiàn)積極的發(fā)展態(tài)勢。目前全縣已形成化工、醫(yī)藥、食品、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輕紡、建材、釀造、機電等具有一定規(guī)模和水平的工業(yè)生產(chǎn)體系。GDP由2000年的23.4億元。上升到2003年的28.9億元。其中:一、二、三產(chǎn)業(yè)增加值為17.5億元、5.5億元、5.9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了20.7%、31.0%和25.5%。2007年,泗縣GDP達到59.76億元,較2006年增長20%。人均GDP達到7470元。首次突破人均1000美元大關!
交通運輸
境內公路四通八達,104國道和303、329省道貫穿全境,全縣輻射與環(huán)型并舉的公路網(wǎng)絡已初具規(guī)模,全縣晴雨通車公路里程1600公里。毗鄰多條高速,東距寧(南京)—宿(遷)徐(州)高速泗洪出口20公里,西距合徐高速宿州出口90公里,泗(縣)許(昌)高速宿州段已通車、明(光)。▽帲└咚僖呀(jīng)開工建設,規(guī)劃中的宿淮鐵路正在建設。
泗城夜景
泗縣旅游
泗縣石龍湖:位于泗縣城南15公里處,大路口鄉(xiāng)、墩集鎮(zhèn)境內。濕地面積約1萬畝,汛期水面達3萬畝,湖泊最深處約10米,是目前保存完好的典型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水質優(yōu)良,動植物種類繁多,大面積的蘆葦、睡蓮、荷花、水浮蓮、香蒲、水沖、菱角等野生植物,以及青魚、鯰魚、草魚、鰱魚、大蝦等近百種野生魚類,棲息著麻雀、大白鷺、野雞、蘆葦鶯、布谷鳥、斑鷺、紅頭長尾山雀等幾十種鳥類,以及獾、刺猬、狐、兔、蛇等近二十種野生動物。
陳勝、吳廣起義舊址:位于宿縣城東南40華里處的劉村附近。舊址為覆斗形高臺,高出地面4‘5米,東西長為67.6米,南北寬為65.5米,北高南低。臺南是陳勝、吳廣起義的大理石塑像。陳勝、吳廣起義的舊址名涉故臺(亦稱射故臺、射鼓臺、射鹿臺),古時是一片荒涼的沼澤地,故名“大澤鄉(xiāng)”。
五柳古文化遺址:位于宿城北七十華里的大五柳村西南處。西接五柳水庫,西南臨撞馬山,面積約二十南。已暴露的文化層面積長約八十公尺,寬約六十公尺,原高約十公尺,呈高出四周的長方形土堆,隨著群眾的取土,現(xiàn)已基本挖平,呈西高東低,中間略有凸起的高地。遺址文化層暴露的部分厚約一點六公尺,里面有燒土和灰土,出土有陶片、鬲足、河蚌殼、鹿角斷塊、獸齒骨、紡、墜石鑿;石斧等器物,文化層的表層出土有陶罐。
扶疏亭:座落在宿縣人民政府內的北城墻上,始建于宋代。中間幾經(jīng)毀建,現(xiàn)又重修,已建成殿堂五間;還將依原貌重建扶疏亨一座。扶疏,本意是枝葉茂盛,高低疏密有致。據(jù)《明宿州志·古跡志》記載:“東坡守徐時,遺墨竹一本于宿,好事者刻諸石,構亭貯之,名日扶疏,元季毀于兵,明弘治間知州曾顯,追尋舊刻,得殘碑兩塊,構亭以復其舊抄。清《宿州志.古邇志》注:“崇禎未知州李燕林,清康熙間知州高其佩減憲祖,歷任地加修,其真跡于乾隆甲辰己巳間失去”。
隋堤:貫穿宿縣城,自西而東,今天在城郊還能看出隋堤遺跡。隋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所開鑿的通濟渠,因中間自榮陽北板渚、至開封一段就是原來的汴河,所以唐人稱通濟渠為汴河。這一段自板渚引黃河水東行汴/j<;故道,至開封別了汴水折而東南流經(jīng)今杞縣、睢陽、寧陵、至商丘東南行蘄水故道,又經(jīng)夏邑、永城、宿縣、靈璧、泗縣、江蘇泗洪,至盱眙劉‘岸入淮河。這通濟渠,上游自榮陽板渚引黃水入汴河,中游自開封折轉東南引入泗通于淮,下游自都宮入于海,亦謂之御河,長一千三百余里。河堤筑御道,兩岸植柳,煬帝出巡,乘龍舟而往。汴河堤即隋堤。隋亡后,汴河成為唐宋與東南交通之要道,自南宋與金和議,劃淮河為界,汴水即漸漸淤塞,終于堙沒,但隋堤猶存。后人觸景生情,詠隋堤詩頗多。
垓下古戰(zhàn)場:位于縣城南五十里,城后大隊一帶。垓下:是古地名,在今縣南沱河北,漢楚決戰(zhàn)于此處,公元前二O二年劉邦率諸軍,攻敗項羽處!段涫酚·項羽本記》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軍,圍之數(shù)重,夜聞四面皆楚歌,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悲歌慷概,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無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后兩軍交戰(zhàn),項羽敗至烏江而自刎。觀在城后一帶,常出土漢磚、繩紋陶片、銅鏃等文物。
虞姬墓:座落在靈璧城東7.5公里處。靈泗(靈璧——泗縣)公路的南側,唐河東首。原墓區(qū)范圍南北寬20米,東西長100米。1979年復土修筑了墓冢,并將清代與民國時期的三塊碑修復立于墓地。1982年又征用了土地,擴大墓區(qū),周圍筑起圍墻,建立了門樓,上書方毅題“虞姬墓”三字。整個墓區(qū)為3942平方米,靠墓區(qū)東南側,建一小型紀念館。
泗縣文廟估計遺址:坐落在泗城正中偏北,[4]原有大成坊、木靈星門、泮池、戟門、東西廂房、大成殿、明倫堂、尊經(jīng)閣等建設,現(xiàn)僅存大成殿。此殿初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后經(jīng)嘉慶九年(1804)和咸豐三年(1853)兩度重修,現(xiàn)整體建筑較完好,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戰(zhàn)役總前委會議舊址: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在蕭縣朔里區(qū)蔡洼村楊家臺子召開全委會議。前委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位同志組成。會議期間,留下了有歷史意義的合影。該會址保護完好,一九八O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成殿
泗縣文化
泗縣古稱虹縣,長期屬泗州管轄,曾一度是泗州州衙所在地,所以人們習慣把泗縣稱為泗州。泗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書畫藝術源遠流長。在新石器遺址楊家臺曾出土帶有彩繪紋飾的陶片,泗城登達雅苑小區(qū)工地曾出土帶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圖案和隸體文字的秦漢畫像磚。在山頭、屏山、泗城等古遺址曾出土相當數(shù)量的帶有生動圖案紋飾篆隸文字的戰(zhàn)國、漢代銅鏡以及工藝精湛、造型優(yōu)美、線條流暢、質地精良的玉豬、玉龍、玉蟬、玉璧等。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屏山鎮(zhèn)溝趙村小秦山上曾出土一座規(guī)模較大的古墓,發(fā)掘出土大量的畫像石狩獵圖、迎賓圖、車馬出行圖、輔首銜環(huán)圖,栩栩如生。據(jù)專家考證該墓為東漢時期墓葬,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這些帶有各種圖案文字的文物充分說明,在很早以前,聰明智慧的泗州藝術家們就具有很高的繪畫、書寫和工藝制作水平。
姚遠的寫意山水,陳娟的油畫,李小楓工筆畫等各具特色。近幾年省級會員由不足十人猛增到三十余人。隨著泗縣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全縣上下逐步形成了群眾性崇尚書畫藝術的熱潮。書法繪畫愛好者達數(shù)百人之多,基本上形成了老中青結合的合理結構。泗縣不但縣內書畫人才層出不窮,而且在外的也是人才濟濟,不少在國內有相當知名度。如中國美協(xié)會員老畫家劉承漢,50年代初畢業(yè)于南京大學美術系,長期擔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美術編審。專于書籍的裝幀設計、插圖及版畫創(chuàng)作。其作品《教育學文集》裝幀設計、《在倫敦的一個上午》插圖、《苗嶺春曉》版畫都很有影響。軍旅畫家鄧華擅長油畫,長期擔任解放軍總裝備部某部文藝創(chuàng)作室主任,高級講師,其油畫《總理來到發(fā)射場》、《夜航太平洋》、《東海布陣》、版畫《發(fā)射架下》、連環(huán)畫《仙女繡花》、《小布谷鳥》、水粉畫《發(fā)展科研鞏固國防》、老舍作品《小白鼠》插圖、解放軍軍史叢書插圖等,在軍內書畫界有相當影響。中國美術史論博士青年畫家楊惠東曾留學美國,現(xiàn)任天津美術出版社副總編,《國畫家》、《油畫家》雜志主編,其畫風中西結合,造詣深厚,發(fā)展?jié)摿艽。泗縣籍書畫家盧海濤、徐明珂、魏萬清、陳二泉、王洋、李紀永、穆紹武等都有相當知名度。著名美術評論家、書畫家陳傳席,邊塞山水畫家許良佐曾長期在泗縣讀書。中國書協(xié)會員、安徽省美協(xié)會員著名書畫家周本信在泗縣工作生活達二十余年。泗州書壇人才濟,虹鄉(xiāng)畫家亦風流。2007年,泗縣被省文化廳授予“民間文藝之鄉(xiāng)”。
泗州琴書流行于安徽境內的淮河兩岸。又稱“淮北琴書”,“安徽琴書”,是在流行于泗州地區(qū)的老鳳陽歌、泗州調、山歌、小調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約形成于19世紀中葉。最早流行干泗州府地區(qū)(包括今安徽省的泗縣、五河、固鎮(zhèn)一帶及江蘇省的泗洪等縣)。后傳播到阜陽以及渦河、潁河兩岸及合肥等城市。原為農(nóng)民和小手工業(yè)者用以自娛的業(yè)余文藝形式,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被搬上舞臺,并產(chǎn)生了專業(yè)演員。
泗州琴書的唱詞,基本上是七字句和十字句,也間有五字句和六字句。傳統(tǒng)曲目豐富,有長篇、中篇、小段,以中篇為主;多數(shù)反映家庭生活和愛情故事,也有反映歷史故事的,如《十把穿金扇》、《水漫藍橋》、《雙賢記》、《羅衫記》等。泗州琴書進入城市后,增加了《說唐》、《東西漢》、《郭子儀》、《楊家將》等長篇。50年代后,編演了反映現(xiàn)代生活的新曲目,如《雷鋒》、《烈火金鋼》等。
泗州戲是安徽省四大劇種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兩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與山東的柳琴戲、江蘇的淮海戲同是由"拉魂腔"發(fā)展而來,彼此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血緣關系。泗州戲是與徽劇、黃梅戲、廬劇并列的安徽四大優(yōu)秀劇種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優(yōu)美的唱腔,動聽的旋律,唱響淮河兩岸,大江南北。
生活習俗
清末,上層人物男著長衫馬褂,女著緊身旗袍,均為絲綾綢緞。勞動人民平時均著短衣,男著偏襟短衫(俗 稱大襟褂子,后改對襟褂子)。冬季著長衫棉袍,多不扣紐,攔腰束帶,緊身利落。褲子,清末、民國均為大腰褲,折腰后束帶,褲腳肥大,脫穿方便。較好的人家春秋穿無腰套褲,冬天穿全腰棉褲。勞動人民衣料均為當?shù)厥止た椀娜旧敛迹ㄋ追Q上土大布),男尚深藍,女尚淺藍,小孩穿藍底白花的土花布。絲光藍、標準布、府綢之類的機織布(當時統(tǒng)稱洋布),很少有人穿的起。
清末、民國時期,人民食用的糧食,主要有小麥、玉米、高粱、綠豆、豌豆、豇豆、谷子、紅薯等。農(nóng)民以高梁、紅薯為主食?h北大莊、黃圩一帶人多地少,生活儉嗇,習慣吃煎餅(用鏊子攤,連谷皮磨了吃),可以長時間不壞,便于出門攜帶?h城周圍及縣南一帶人民生活優(yōu)于縣北,習慣吃發(fā)面饃或死面餅子(用鍋貼或蒸而成)。大米較少,逢年過節(jié)方能吃上一頓。泗縣過去十年九澇,加上地租、債利、捐稅的沉重負擔,勞動人民只能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
千百年來均為土墻草房,即以泥土為墻,高梁秸或蘆葦為芭,苫上茅草或麥秸?h北沙土地一帶房屋較高,縣城周圍及縣南淤土地房屋低矮。農(nóng)村小康人家有前屋、堂屋、偏屋。很多穿苦人家只有茅屋一二間,一家數(shù)代同居一室。為防盜防寒,一般正房后墻均不留窗戶,室內陰暗,夏天萬為悶熱。房屋結構質量較差,數(shù)年之后即開始破漏,以后得年年修葺。瓦房只有官衙、公署、廟宇、祠堂和城鄉(xiāng)少數(shù)上等人家才有。1981年以后,房屋更新速度較快,泗城房屋更新更快,一幢幢樓房從平臺升起。城郊居民區(qū)磚瓦房鱗次櫛比(具體數(shù)字見房產(chǎn)有關章節(jié)),農(nóng)村新建的瓦房已經(jīng)過半。但農(nóng)村建房大部缺乏合理布局,樣式單一,不光浪費耕地面積,而且設計多不合乎衛(wèi)生要求。
建國前,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在泗縣占主要地位,經(jīng)濟落后,交通工具原始、笨拙,縣北人民習用獨輪手推軍(俗稱小土車),出門可運貨、載人;縣南有四輪大車、騾馬車(極少)。民國時期,泗城有黃包車(群眾叫“洋車”),后有商辦汽車,乘坐的多為官紳、富商。勞動人民外出多系步行。運輸大都靠肩挑手推,長途跋涉,飽嘗胼手胝足之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