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縣地處黃河中游,位于山西西南邊隅,呂梁山南端,東以石頭山、金崗嶺、姑射山為界與蒲縣、堯都區(qū)、鄉(xiāng)寧接壤,西臨黃河與陜西宜川相望,南以下張尖為界與鄉(xiāng)寧昌寧鎮(zhèn)相接,北以處壑溝為界與大寧相臨?偯娣e1777.26平方公里,轄3鎮(zhèn)5鄉(xiāng),79個行政村,567個自然村,10.45萬人。
縣人民政府駐吉昌鎮(zhèn)。郵編:042200。代碼:141028。區(qū)號:0357。
行政區(qū)劃
吉縣轄3個鎮(zhèn)、5個鄉(xiāng):
鎮(zhèn):吉昌鎮(zhèn)、屯里鎮(zhèn)、壺口鎮(zhèn)
鄉(xiāng):車城鄉(xiāng)、文城鄉(xiāng)、東城鄉(xiāng)、柏山寺鄉(xiāng)、中垛鄉(xiāng)
歷史沿革
吉縣在商祖乙時屬耿地,西周稱翟城,城址在今文城鄉(xiāng)一帶。春秋時為晉之屈邑,又稱北屈,城址 在今縣城東北10公里麥城村。戰(zhàn)國時屬魏之屈邑。秦朝時稱為河東郡北屈縣。西漢時仍沿用秦時舊 稱。王莽始建國元年(9)改北屈稱朕北。東漢時復置北屈縣,隸河東郡。三國時期屬魏,稱平陽郡北屈 縣。五代十國時為河東道慈州治,轄3縣。北宋時,為河東路慈州下團練,轄吉鄉(xiāng)、文城、鄉(xiāng)寧3縣。金 天德三年(1151),廢慈州稱耿州,置文城郡軍。明昌元年(1190)改耿州稱吉州,轄吉鄉(xiāng)、鄉(xiāng)寧2縣。元 大德九年(1305)改平陽路為晉寧路,吉州隸之。明朝期間為山西布政司平陽府吉州,轄鄉(xiāng)寧1縣。清雍正二年(1724)升直隸州,轄蒲縣、鄉(xiāng)寧2縣。乾隆三十七年(1772)劃鄉(xiāng)寧縣為平陽府,降吉州為散州。 民國元年(1912)廢州稱吉縣。1947年10月吉縣解放,隸屬晉綏呂梁十專區(qū)。1948年12月劃歸西北區(qū)晉 南專區(qū)。1949年6月劃歸晉綏晉南專區(qū)。1949年10月,劃歸山西晉南專區(qū)。1958年并入鄉(xiāng)寧縣,降縣城 為鎮(zhèn)。1961年7月,復置吉縣。1970年劃歸臨汾地區(qū)至今。
氣候環(huán)境
吉縣位于黃河中游東岸,山西省西南部,東西長62公里,南北寬48公里,總面積1777.26平方公里。吉縣東接臨汾、蒲縣,西頻黃河與陜西省相望,南與鄉(xiāng)寧縣相連,北與大寧縣毗鄰。 吉縣三面環(huán)山,一面濱水,東高西低,海拔從1820米的高天山至450米的黃河畔,高差大。
吉縣屬溫帶季風氣候,春季干旱多風,十年九春旱;夏季氣溫涼爽宜人,降雨集中;秋季多連陰雨,冬季寒冷干燥。
自然資源
吉縣土地資源豐富,共有可利用土地面積227.67萬畝,其中耕地面積39.4萬畝,糧食播種面積26.7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5萬噸。林地195萬畝,森林覆蓋率45%,天然牧坡牧草和人工草地26.76萬畝。吉縣煤炭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238平方公里、10億多噸,極具開采價值。吉縣歷史悠久,2600多年前即有建制,古稱吉州,民國元年改稱吉縣。吉縣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風光旖旎,名勝頗多。有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的黃河壺口瀑布、壺口國家地質公園、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管頭山紅葉、“人根之祖、出于吉州”的人祖山伏羲皇帝正廟、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山西省政府、第二區(qū)長官司令舊址克難坡以及柿子灘遺址等風景名勝,皆與吉縣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相交相融。吉縣整個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山大谷深,塬嶺相連,峰巒重疊,溝壑縱橫,是個山地丘陵區(qū)。主要山峰,東有 石頭山、小南山、高祖山、管頭山等,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位于縣西側的黃河,流經晉陜峽谷,境內有僅次于黃果樹瀑布的我國第二大瀑布——壺口瀑布,滔滔黃水在這里斂水成束,流水直瀉,景色非常壯觀。
自然風光
昔日吉州八景除壺口秋風、孟門夜月遠在黃河瀑布波濤之問外,其余六景悉在城區(qū)。
錦屏迭翠:錦屏山又稱掛甲山。唐初秦王征戰(zhàn),路經吉昌,將甲胄掛于該山樹枝,故名。舊志又云尉遲敬德掛甲。尉遲乃秦王征戰(zhàn)從將。因該山系案山,林木蔥郁,晨夕煙氣氤錦屏疊翠氳。春夏花開馥香,宛若列錦影屏,故雅號又稱“錦屏山”。昔日山巔東有魁星閣,西有晉文公祠,抗戰(zhàn)前尚保存完好,抗戰(zhàn)后始遭劫難,蕩然無存,林木亦遭徹底伐毀,錦屏迭翠之景黯然無存。解放后,造林綠化。四十多年的努力,錦屏迭翠,略近原貌。1995年為配合壺口景點,將謝悉村坤柔圣母廟迂建于山之西側。并增建鐘鼓樓,風景遂為靚麗。叢林綠依依,花開香馥馥,曉陽夕照時,鳥雀喧啁,成為一處旅游佳地。
佛閣晴嵐:昔日佛閣位于錦屏山麓,凝翠亭翼然臨于突石,皆背山面水,綠蔭青翠,河水晨曦,反光亭閣,尤其雨霽之后,遠眺彩嵐氤氳,閣前亭后,儼然佛光普照,誠為神筆美景。山麓石崖,從魏至明太和元年石刻多處,尤貴者乃摩崖造像石刻。其中一佛屈其一膝閉日坐禪,造像獨特,刀法平突結合,線條流暢。是珍品中的珍品。廟宇在解放前被毀,1995年為配合壺口景點,遷五龍宮鐵佛重建佛寺.占地超出昔日十數(shù)倍,甚為寬敞恬靜,誠老人怡養(yǎng)憩息晨練之好去處。
壽山夕照:結子溝上左高崖昔名壽山。昔有觀音小廟凌空盤踞。廟雖不崇崴,但小巧玲瓏,周欄護圍,雕梁畫棟,每年陰歷二月十九日祭祀,人多往參禮登游。每當晚霞輝映,林木寺廟一抹紅光反照,鳥雀歸林啁啾其間,鳥瞰山下牛羊晚歸,農夫荷鋤笑談,真是一幅田園樂美景畫?上。今已夷為平地。
古洞瑤桃:李家溝左右山崗昔日李姓皆辟為梯田。左崗梯田地堰有九,遠望婉若群龍長臥,故名之日九龍堰。九龍堰下古洞瑤桃半崖有一窯院,塑有佛祖彩像,廟院廣栽桃樹。因其幽靜恬適,儼然仙境,故贊為瑤桃古洞。每當春天來臨,桃花盛開,眾多游人憩息其問,賞心悅目,美不勝收。所以稱為州城一景。窯院舊址今尚可辨。
小橋流水:城隍廟背后紫陽溪下游,建有一座小橋,一是用來引溪水灌溉溪右菜田,二是連通娘娘廟與左邊的戲臺。橋上溪水潺潺,每當廟會唱戲,女人們站在橋上看戲,熱了便俯身洗浣,非常愜意,很多不孕婦女也乘便在娘娘廟祈求子嗣。因游人眾多,熱鬧非凡,所以被列為吉州一景。
石孔飛泉:昔日孔廟街下石基有甘冽醴泉叫蒙泉,以飲水勿忘夫子教誨而得名,含啟蒙之意。又傳唐尉遲敬德飲馬于此,故又名飲馬泉。每當溽暑。掬而飲之,冷沁心脾。頓覺燥熱盡消,涼爽異常。泉東南石階下另有一泉,自石孔而瀉,淙淙有聲,儼然飛瀑,故美之名為石孔飛泉。
壺口秋風:黃河由300米寬上流至壺口緊縮為50米,齊刷刷沖入石槽(壺口),下跌龍?zhí),聲如巨雷,里許可聞,并有彩虹映空,尤其秋高氣爽之際,金風飄忽。峽谷回蕩,吼聲顯得愈加洪亮,岸旁觀瀑,渾身瑟栗,別有情趣。
孟門夜月:因陰歷月半夜晚在孟門山觀景而得名。孟門山位于壺口下方3000米處黃河水中,傳說為大禹治水始發(fā)地,“孟”在古語中是第一、開頭的意思,“孟門”即第一門。山分大小兩塊,大者長586米,寬125米,小者長120米,寬25米,近看似山,遠眺如舟,俯瞰若門,每到農歷十五前后夜晚,站在山上,向北可見山中明月分為兩排。飛舞而下,山隨波影動,月照浪花翻;站南可見水中月亮合而為一,高懸河底,蕩漾遠去,猶如仙景,真乃天下少有之奇觀。
吉縣壺口瀑布
風景名勝
壺口瀑布位于縣西側的黃河,流經晉陜峽谷,在吉縣壺口一帶河床突然下跌數(shù)十米,流水直瀉,形成瀑布,景色非常壯觀,是中國僅次于貴州黃果樹瀑布的第二大瀑布。壺口一帶,兩岸蒼山夾峙,把黃河水約束在狹窄的黃河峽谷中,河水聚攏,收束為一股,奔騰呼嘯,躍入深潭,濺起浪濤翻滾,形似巨壺內黃水沸騰。巨大的浪濤,在形成的落差注入谷底后。壺口瀑布的寬度隨季節(jié)變化而變化。通常情況是,寬度在30米左右,汛期可擴展到50米上下,瀑布落差在20-30米之間。瀑布下方,在連接山西、陜西的七郎窩大橋,瀑布與大橋相映,形成一道誘人景觀。相傳堯舜時期,黃河水流到壺口,因受孟門山堵阻,平陽一帶常遭嚴重水災。堯派鯀治水未成,禹去治水。禹仔細了解了壺口至龍門的地形,決定采取疏通河道的方法來治理洪水。孟門山在龍門之北,治水便從孟門山開始。
柿子灘舊石器時代遺址是中國目前距今2萬至1萬年間現(xiàn)存面積最大、堆積最厚、內涵最豐富的一處原地埋藏遺址;柿子灘遺址群田野資料的石制品組合特征呈現(xiàn)了中國舊石器文化的西部風格,代表了舊石器時代晚期之末廣泛分布于黃土高原和黃河中游一種獨特的區(qū)域文化。柿子灘課題的深入開展對建立西部史前文化的時空構架,探索中國細石器文化的區(qū)系類型以及華北舊石器時代晚期向新石器時代早期過渡等,都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 2000年,在清水河下游兩岸進行大規(guī)模調查,15公里范圍內發(fā)現(xiàn)了25處舊石器和動物化石地點,包括高樓河溝口附近的中心遺址區(qū);2000—2001年選擇了20個地點進行了定量階梯式探溝發(fā)掘,水平清理、出土物的三維空間記錄以及文化層沉積物的過篩和淘洗,理清了遺址群內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圍、分布高程、分布密度、地質成因和遺址的埋藏性質。第14地點發(fā)現(xiàn)一處比較完整的篝火遺跡;2001年,發(fā)掘了高樓河附近的第9地點、第12A地點和第12B地點,發(fā)現(xiàn)了距今2萬—1萬年間3個層面的古人類活動遺址,清理出4個用火遺跡、修整石器的工作區(qū)、2000余件石制品、動物化石以及制作精美的蚌質穿孔裝飾品。
文化淵源
吉縣古稱“屈”,實際上“吉”與“屈”乃一音之轉,是后人為避其“短虧”、“困頓”等貶義,才諧為“吉”的。公元前658年,晉獻公為了實施其消滅虞國和虢國的計劃,采納了大夫荀息的建議,以屈產之乘和垂棘之璧去賄賂虞君,請求借道南下伐虢。所謂“屈產之乘”便是屈地所繁育的良馬;“垂棘之璧”是垂棘(在今澤州縣,一說在曲沃縣,一說在潞城市)所產的寶玉,這是兩種晉國特有的珍稀之物。起初晉獻公還舍不得送給虞君,荀息勸道:“只要虞國允許借道給我國,這兩件寶物只不過是在外寄存些時候罷了”。果然三年后,晉國利用虞君的短視先后消滅了唇齒相依的虢國和虞國,良馬和寶玉又重新回到了晉獻公手中,只是“馬齒長矣”。
幾乎與伐虢戰(zhàn)爭同時發(fā)生的另兩件與屈有關的史事便是“士?筑屈邑”和“夷吾居屈”。當時,驪姬為了廢掉太子申生,改立自己的兒子奚齊,借口屈與蒲為國防重地,鼓動晉獻公下令讓夷吾守屈,讓重耳守蒲,完成了她掃清障礙的第一步。前666年,司空士?監(jiān)工建成了屈邑,使“夷吾居屈”。
據(jù)《左傳》記載,在修筑屈邑的過程中,夷吾發(fā)現(xiàn)筑城的工人常把柴草填進墻體內充土方,工程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于是就匯報晉獻公,晉獻公又嚴厲斥責了監(jiān)工的士?。誰知士?卻恭敬而坦率地向晉獻公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沒有戰(zhàn)爭而筑城池,這只能使國內的敵人據(jù)以為患,既然是為敵人修城池,又何必那么認真呢?我沒有認真筑城,是對您的不敬,但如果認真筑城而被敵人利用,又是對您不忠,我該怎么辦是好?如果君主能修養(yǎng)德行,群公子的地位得以鞏固,什么城池能比這堅固?但照此下去,不出三年將出現(xiàn)內戰(zhàn),我看就不要太認真了吧”;丶液,士?還滿腹牢騷地賦詩一首,其中有“一國三公,吾誰適從”的名句。
前656年,驪姬又設計誣陷夷吾和重耳要加害晉獻公,夷吾恐禍及其身,連夜從絳都逃往屈邑。晉獻公聽信驪姬讒言怒不可遏,派人伐屈,夷吾被迫據(jù)城抵抗。次年春,又派賈華伐屈,夷吾不敵,只得逃往梁國避難。這一切都在士?的預言中,屈邑從建城開始就蘊含著晉國內戰(zhàn)的危機。通過這些故事,我們可大致了解到屈地悠久的歷史及當初的軍事、經濟狀況。“屈”的本意是“無尾”,其地名來歷可能與這里特產馬的外形特征有關,也可能與這一帶特起的高天山地貌有關,因為古“屈”也通“崛”。
我們從古文獻中還了解到,屈地分為北屈和南屈兩部分!蹲髠鳌吩谟浭鲶P姬譖諸公子于獻公時說:“蒲與二屈,君之疆也”,這“二屈”即指北屈和南屈!端涀ⅰ分幸昧恕都晨す盼摹分械囊痪湓挘“翟章救鄭,次于南屈”,也證實了二屈之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