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云南省普洱市下轄縣之一,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為滇南要沖,與思茅、墨江、江城、景谷、鎮(zhèn)沅五個區(qū)(縣)山水相連,北距離省會昆明市370公里,南距離市政府駐地思茅區(qū)33 公里。全縣轄6鎮(zhèn)3鄉(xiāng)、85個村民委員會、4個社區(qū)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9.5萬人,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55.5%;轄區(qū)總面積3670平方公里,山區(qū)面積占96.8%。寧洱縣全境皆山,地貌縱橫交錯,地質構造屬喀斯特地貌。屬南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兼有熱帶、中亞熱帶、南溫帶等氣候類型。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常住人口為162711人。
【行政區(qū)劃】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轄6個鎮(zhèn)、3個鄉(xiāng):
鎮(zhèn):寧洱鎮(zhèn)、磨黑鎮(zhèn)、德化鎮(zhèn)、同心鎮(zhèn)、勐先鎮(zhèn)、梅子鎮(zhèn)
鄉(xiāng):德安鄉(xiāng)、普義鄉(xiāng)、黎明鄉(xiāng)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地圖
【建置沿革】
公元前109年以前,今寧洱縣境為傣族古國“勐達光”(漢譯“哀牢國”)屬地。 公元前109年,漢朝征服滇國及昆明、嶲等部族置益州郡,將勢力伸入“勐達光”(哀牢國)境內(nèi)設置縣(據(jù)點),“勐達光”(哀牢國)向西退讓;今寧洱縣境成為自由地。 公元69年,“勐達光”(哀牢國)歸附漢朝、其地置永昌郡,先前在“勐達光”境內(nèi)設的縣(據(jù)點)由益州郡劃入永昌郡;今寧洱縣境屬永昌郡。 公元225年,蜀漢分建寧、越雋、永昌三郡地置云南郡;今寧洱縣境屬云南郡。 公元271年,西晉將建寧、興古、云南、永昌四郡合置寧州;今寧洱縣境仍屬云南郡。 公元420年,東晉滅亡,之后的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等中國內(nèi)地王朝逐步退出云南高原,陳(南朝)代梁(南朝)后,中國內(nèi)地王朝徹底放棄云南高原;今寧洱縣境成為傣族土目自治領地。 公元738年,“勐舍”(巍山盆地)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龍”(漢譯“南詔國”)政權;公元765年,“勐舍龍”(南詔國)在“勐谷”(景東盆地)設銀生節(jié)度、統(tǒng)轄“勐谷”及其以南地區(qū),“領有銀生城、開南城、威遠城、奉逸城、利潤城、茫乃道、柳追和城、撲敗、通遺川、河普川、大銀孔等地”;今寧洱縣境屬銀生節(jié)度奉逸城。 公元937年,前“勐舍龍”(南詔國)通海節(jié)度使段思平入主洱海盆地建大理國,沿“勐舍龍”舊制在“勐谷”置銀生節(jié)度;公元1096年,大理國廢節(jié)度、都督等軍事轄區(qū),設八府、四郡、四鎮(zhèn);今寧洱縣境先屬銀生節(jié)度、后屬威楚府步日部。 公元1254年,大蒙古國滅大理國;公元1256年,在大理國直轄地區(qū)設萬戶、千戶、百戶等各級軍事轄區(qū),穩(wěn)定大理國局勢后便轉攻南宋;公元1274年,元朝(原大蒙古國)在大理國故地設云南等處行中書省,廢萬戶、千戶、百戶等軍事轄區(qū),設路、府、州、縣等各級行政區(qū),同時平定前大理國外圍屬地;公元1288年,元軍平定前大理國威楚府南部的羅盤、馬籠、步日、思麼、羅丑、羅陀、步騰、步竭、臺威、臺陽、設棲、你陀等十二部設元江路,今寧洱縣境屬元江路步日部。 公元1301年,“勐泐”(車里軍民府)傣族土目攻占元江路所屬的羅陀、步騰等部(今思茅區(qū)西、江城縣西),元江路將步日、思麼等部設普日思麼甸長官司(今寧洱縣、思茅區(qū)東、江城縣東);公元1360年,普日思麼甸長官司長官父子、兄弟因承襲問題相互攻殺,普日思麼甸長官司等于廢置;今寧洱縣境屬元江路普日思麼甸長官司。 公元1382年,明朝擊垮云南的元朝勢力設云南都指揮使司(軍事機構)與云南承宣布政使司(行政機構),前元江路改設元江府,前普日思麼甸長官司所轄的把邊江流域劃入元江府、瀾滄江流域劃入車里軍民府;今寧洱縣境分屬元江府、車里軍民府(后改車里宣慰司)。 公元1659年,清軍攻入云南,仍沿明制設元江府、車里宣慰司;公元1729年,清朝析車里宣慰司瀾滄江以東轄地設普洱府;公元1732年,元江府下設他郎廳;公元1735年,普洱府下設寧洱縣、思茅廳;今寧洱縣境的把邊江流域屬元江府他郎廳、瀾滄江流域屬普洱府寧洱縣。 公元1913年,民國政府裁府,在全國推行省、道、縣三級管理體制,元江府他郎廳所屬的把邊江流域劃入寧洱縣,寧洱縣改名普洱縣,上屬滇南道;公元1914年,滇南道改為普洱道,普洱縣復名寧洱縣,上屬普洱道;公元1929年,民國政府裁道,縣一級行政區(qū)由省府派出的行政督察專員管轄;寧洱縣先后歸云南省第十二區(qū)、第十五區(qū)、第六區(qū)、第八區(qū)、第一區(qū)、第四區(qū)、第七區(qū)行政督察專員管轄。 公元1949年,共產(chǎn)黨在寧洱縣成立人民政府,上屬寧洱專區(qū)。公元1951年4月,寧洱專區(qū)改為普洱專區(qū),寧洱縣改為普洱縣,普洱專區(qū)行署駐普洱縣。 公元1953年3月,普洱專區(qū)改為思茅專區(qū),行署駐地由普洱縣遷至思茅縣。 1955年6月,普洱縣人民政府駐地。1958年3月,普洱縣通關區(qū)(面積361平方千米)劃歸墨江縣。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撤銷思茅縣,將原思茅縣的行政區(qū)域并歸普洱縣(1958年11月撤并)。1970年,思茅專區(qū)改為思茅地區(qū),普洱縣屬思茅地區(qū)。1981年5月9日國務院批復設立思茅縣。 1985年6月11日國務院批復撤銷普洱縣,設立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以原普洱縣的行政區(qū)域為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行政區(qū)域。12月15日正式成立。 2003年10月30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思茅地區(qū),設立地級思茅市,普洱縣屬地級思茅市。 2005年,普洱縣撤銷鳳陽鄉(xiāng)并入寧洱鎮(zhèn);撤銷把邊鄉(xiāng)并入磨黑鎮(zhèn)。 2007年1月21日,國務院批準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更名為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4月8日,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正式更名為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地理環(huán)境】
位置境域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為滇南要沖,與思茅、墨江、江城、景谷、鎮(zhèn)沅五個區(qū)(縣)山水相連?h政府駐寧洱鎮(zhèn),北距離省會昆明市370公里,南距離市政府駐地思茅區(qū)33 公里。全縣總面積3670平方公里,山區(qū)面積占96.8%。
地形地貌 寧洱縣全境皆山,地貌縱橫交錯,地質構造屬喀斯特地貌。寧洱縣地處橫斷山脈南段。東西遙對的把邊江和小黑江沿縣界呈帚狀向南擴展,無量山脈縱穿南北,形成分水嶺。地勢北高南低,境內(nèi)海拔差距大,平均每公里海拔高度下降22米。最高點為梅子鄉(xiāng)與景谷縣交界的干壩子大山,海拔為2851.1米;最低點為黎明鄉(xiāng)窯房把邊江與勐野江的合江口,海拔551.7米。
氣候 寧洱縣屬南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兼有熱帶、中亞熱帶、南溫帶等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8.2℃,最熱月(6月)平均氣溫22℃,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2℃,無霜期334天,年均降雨量1414.9毫米,5月至10月為雨季。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1921.2小時。
【社會事業(yè)】
教育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有各級各類學校63所,其中:普通中學11所,在校學生7837人;其中高中生2403人,初中生5434人,專任教師684人;職業(yè)中學1所,在校學生649人,專任教師49人;普通小學44所,在校學生10830人,專任教師1255人;幼兒園6所,在園幼兒3918人,專任教師180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73%;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2.4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74.14%。
文化 普洱洞經(jīng)音樂于清朝雍正設普洱府時期傳入,幾經(jīng)演變流傳至今。 1995年4月,普洱縣(今寧洱縣)恢復成立普洱洞經(jīng)音樂團,是以傳承洞經(jīng)古樂為主旨,兼?zhèn)涠喾N文化藝術功能的群眾組織。 2013年10月,普洱洞經(jīng)音樂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審定為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有文化館、圖書館各1個,藏書4.86萬冊,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9個,全年開展藝術門類培訓、廣場舞培訓、禮儀歌曲等免費培訓60余場次,參與1.3萬人次。
衛(wèi)生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共有衛(wèi)生機構18個,衛(wèi)生機構病床位720張,比2012年增加13張;其中縣醫(yī)院病床位547張,衛(wèi)生院病床位173張。擁有專業(yè)衛(wèi)生技術人員846人,比上年增加110人。其中執(zhí)業(yè)醫(yī)師及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314人;護理人員320人。每萬人擁有醫(yī)生人數(shù)17人。
【交通運輸】
寧洱地處普洱市中部,境內(nèi)交通運輸唯有依托公路。因有國道213線縱貫寧洱全境,國道323線又于縣城北郊與213線相銜接。 2021年12月3日,寧洱火車站開通運營,結束了寧洱縣不通火車歷史。
【風景名勝】
普洱山
普洱山屬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因位于古普洱府西城門外,俗稱“西門巖子”,海拔1838.3米,與縣城相對高差518.8米。寧洱人常說:先有普洱山,后有普洱茶。據(jù)《元江府志》記載,普洱山歷史上是出產(chǎn)普洱貢茶的名山,所產(chǎn)茶性溫味重,異于他產(chǎn),名普洱茶,道府官員用以入貢,稱為“眾茶之冠”。
茶馬古道
自唐宋時期“茶馬互市”始已形成,是以古普洱府(今寧洱縣城)為中心向國內(nèi)外輻射出的馬幫驛道,馬幫驛道又是以販運普洱茶為主的民間商貿(mào)通道,在古代是中國西南地區(qū)面向國內(nèi)外民族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走廊,所以又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在寧洱境內(nèi)現(xiàn)存的茶馬古道遺址有三段,分別是茶庵塘茶馬古道、那柯里茶馬古道和孔雀屏茶馬古道。 2015年6月,“茶馬古道源頭地理標志”在寧洱縣茶源廣場落成,成為云南省第二座地理標志。
那柯里茶馬驛站
同心鄉(xiāng)那柯里村是古普洱府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與昆曼國際大通道隔河相望,整個驛站占地大約70畝,四面環(huán)山,兩條小河相匯于此。那柯里在清朝光緒年間屬于關消汛塘之一,稱做“那柯里塘”,官府派出6名兵丁在這里駐守。那柯里仍然具保存有較為完好的茶馬古道、百年榮發(fā)馬店、碾子房、風雨橋還有當年馬幫用的馬燈、馬飲水石槽等歷史遺跡、遺物。2014年9月,那柯里村被國家農(nóng)業(yè)部評為中國最美休閑鄉(xiāng)村(歷史古村)之一。
困鹿山皇家古茶園
困鹿山位于無量山南段余脈,為瀾滄江水系和紅河水系的分水嶺。困鹿山歷史上為皇家專用貢茶園,貢茶的采摘和制作均由官府派兵監(jiān)制。在最高海拔2271米、總面積10122畝的困鹿山原始森林地域內(nèi),散落著千年以上的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和大葉種、中葉種、小葉種古茶樹,樹齡久遠,種類齊全,可謂茶葉自然博物館,是我縣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古茶園,也是云南省距離昆明最近、交通最便利、古茶樹最密集、種類最豐富、周圍植被最好的古茶園。
錦袍山公園
寧洱城東的錦袍山,因地處古普洱府東城門外,俗稱“東門山”。錦袍山巔矗立寶塔,塔寓“天濟文昌”,輔助文化昌盛,自古普洱府讀書之人大考之前都要登山對寶塔頂禮膜拜,保佑上走為官仕途,“脫下布衣穿錦袍”,所以叫“錦袍山”。錦袍山多蘭萼,陰歷三月,各色蘭花盛開,古稱“東岑蘭萼”,也是“普陽八景”之一。山頂?shù)膶毸數(shù)厝怂追Q“東塔”,古稱“凌云塔”、“文筆塔”,始建于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塔高35.1米,共17層,為古普洱府文化的標志性建筑。 錦袍山公園有東塔、文化廣場、茶馬古道、風雨橋、文筆樓和茶園等景點。
民族團結園
民族團結園占地面積4437平方米,建有牌坊大門、古式六角碑亭、仿古彩繪主大樓、佛雕等建筑,是一座集觀賞、參觀、教育于一體的園地。2003年,被省委、省人民政府列為云南省第二批社會主義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5月,被國務院批準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8月被國家民委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稱號。 園內(nèi)有“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民族團結誓詞碑,1951年元旦,普洱專區(qū)26種民族的代表和黨政軍領導剽牛、喝咒水盟誓,立下此碑,為滇南民族團結鑒證物。
磨黑古鎮(zhèn)
磨黑古鎮(zhèn)是著名電影演員楊麗坤和全國英模張培英的故鄉(xiāng)。磨黑為傣語,以“磨”為井,“黑”為鹽,因產(chǎn)鹽而聞名。磨黑鎮(zhèn)歷史悠久,茶馬古道從鎮(zhèn)內(nèi)經(jīng)過,是解放前邊疆前往省城昆明乃至全國的十四個重要驛站之一。磨黑古鎮(zhèn)是革命老區(qū),是解放思普地區(qū)的革命根據(jù)地。1997年4月,磨黑中學被省委、省人民政府列為云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1月,被省人民政府列為國防教育基地。
西嶺溫泉
西嶺溫泉古為“普陽八景”之一,位于縣城7公里處的陽廣河頭,溫泉水質清澈見底,潭底數(shù)十眼突泉噴涌而出,水含硫磺,可治皮膚病,浴后周身舒爽。分為攀龍溫泉和大自然溫泉,不分冬夏水溫約30℃—32℃。
小黑江森林公園
小黑江是寧洱與景谷的天然分界線,向西南流入瀾滄江。小黑江森林公園距普洱縣城西約20公里,森林覆蓋面積10余萬公頃,是國家1A級景點,也是云南省自然生態(tài)保護得較好的林區(qū)之一。公園內(nèi)修了普賢寺、茶圣祠、觀林亭等景點。
觀音山
觀音山位于縣城東北約6公里處,古時這里曾建有三層殿堂,供奉觀音菩薩、如來佛像,是時游人如云,香火旺盛。惜殿堂在“文革”期間毀于一旦,1987年4月,成立修復普洱觀音勝景理事會,在大殿原址重建廟宇。寺院內(nèi)鳥語花香,寺外松林茂盛,殿后有山泉流水,半山坡松濤陣陣,環(huán)境異常清幽優(yōu)雅。吃一頓寺院素齋,健康自然,是難得的享受。
茶源廣場
茶源廣場建于2005年,是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成立20周年的獻禮工程。茶源廣場以普洱茶文化為軸線,體現(xiàn)出“文化寧洱、風情茶鄉(xiāng)、普洱茶都”的精神風貌。整個廣場投資1600萬元,占地82畝,是普洱市內(nèi)最大的城市廣場。
【民族文化】
跳笙 “跳笙”,也叫“跳歌”或“笙歌”。意為邊吹笙邊跳和邊跳邊唱或邊奏邊唱,哈尼族稱“打跳”。寧洱的跳笙是流傳于以彝族和漢族為主的遍及多民族的一種民間歌舞樂藝術形式,遍布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 跳笙有多種套路,各地有各地的跳法。從舞蹈上分,主要套路有:三跺腳、三腳笙、五跺腳、兩腳半、倒回龍、二折歌、斑鳩吃水、順江邊、白魚翻身、蒼蠅搓腳、合腳笙、綿羊四打、挖地笙等;從曲調(diào)和伴奏樂器上分類,可分為蘆笙調(diào)、嗩吶調(diào)和弦子調(diào);從調(diào)式上來分,可分為徵調(diào)式和羽調(diào)式。 伴奏樂器主要是小三弦、葫蘆笙和嗩吶。
【榮譽稱號】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nóng)村綜合示范縣”榮譽稱號。 2018年9月29日,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經(jīng)云南省委、省政府研究,批準退出貧困縣。 2018年12月,入選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示范區(qū)(單位)”。 2019年7月,榮獲2019年“中國天然氧吧”創(chuàng)建地區(qū)稱號。 2020年7月29日,全國愛衛(wèi)會決定命名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wèi)生縣城。 2020年9月,被授予云南省“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 2021年5月10日,入選云南省第一批學校體育綜合改革試點縣名單。 2022年11月,被列為國家林業(yè)碳匯試點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