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縣處于豫秦晉三省交界的黃河金三角地帶,屬河南省三門峽市管轄?h境東西長65.25公里,南北寬48.8公里。北臨三門峽市湖濱區(qū)、山西省平陸縣,南接洛寧縣,西鄰靈寶市,東接澠池縣。隴海鐵路、310國道(209國道在陜縣境內與310國道重合)、連霍高速公路以及鄭西客運專線橫貫東西,交通便利。面積1610平方千米。人口34.37萬(2010年)。
行政區(qū)劃
陜縣轄4個鎮(zhèn)、9個鄉(xiāng):
鎮(zhèn):大營鎮(zhèn)、原店鎮(zhèn)、西張村鎮(zhèn)、觀音堂鎮(zhèn)
鄉(xiāng):張汴鄉(xiāng)、張灣鄉(xiāng)、菜園鄉(xiāng)、張茅鄉(xiāng)、王家后鄉(xiāng)、硤石鄉(xiāng)、西李村鄉(xiāng)、宮前鄉(xiāng)、店子鄉(xiāng)
歷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即出現(xiàn)村落。西周時,周武王封神農之后于焦,是為焦國;又封虢仲于陜。是為虢國。戰(zhàn)國時,始屬晉,后歸魏,部分又為韓國屬地。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90年)置陜縣。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置陜州。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均屬陜州。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升直隸州。公元1913年廢州置縣。公元1928年屬河南省第三行政區(qū)管轄。
1949年5月,陜縣解放,歸屬河南省陜州專員公署管轄。1952年4月,陜州、洛陽兩專區(qū)合并,歸洛陽專屬領導。 1959年,黃河水利樞紐工程——三門峽大壩動工興建。陜縣與三門峽市合并。1961年10月與三門峽市分開辦公。1962年3月恢復陜縣建置,縣委、縣政府設于三門峽市。1986年4月,洛陽專區(qū)撤銷。三門峽市升格為省轄市,陜縣歸三門峽市管轄。
自然地理
陜縣地勢為南高北低,東峻西坦,地貌基本可分為中山、低山、丘陵和原川四種類型。中山區(qū)包括店子鄉(xiāng)全部及張汴鄉(xiāng)、西張村鎮(zhèn)、菜園鄉(xiāng)、張茅鄉(xiāng)、宮前鄉(xiāng)部分村落。面積為601.5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37.4%。低山區(qū)分布于縣經東北部,包括王家后鄉(xiāng)及觀音堂鎮(zhèn)、硤石鄉(xiāng)部分村落,面積352.2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21.9%。丘陵區(qū)主要分布在縣東西李村鄉(xiāng)及張茅鄉(xiāng)、宮前鄉(xiāng)部分村落,面積410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25.5%。原川區(qū)包括原店、大營和張灣三個鄉(xiāng)鎮(zhèn)的全部地區(qū),以及張茅、菜園、西張村、張汴鄉(xiāng)四個鄉(xiāng)鎮(zhèn)部分村落,面積為244.60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15.2%。
陜縣地處中緯度內陸區(qū),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長春短。年平均日照為2354.3小時,全年太陽總輻射量為每平方厘米124.57千卡,光能資源可滿足各種作物生長發(fā)育需要。全年平均氣溫為13.9℃。
全縣水資源主要來源于大氣降水,水資源分地表水和地下水兩部分。地表水資源量為2.16億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13.5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主要是西部黃土地區(qū),水資源量為7316萬立方米。陜縣共有大小河流33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5條。境內共有泉水85處。其中,地處交通要道和名勝風景區(qū)的大營鎮(zhèn)溫塘村溫泉,水溫高達62℃,時補給量6000噸。
陜縣縣城世紀大門
經濟發(fā)展
2004年,全縣實現(xiàn)地區(qū)生產總值35.9億元,比上年增長14%。其中,第一產業(yè)增加值5億元,第二產業(yè)增加值16.3億元,第三產業(yè)增加值14.6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8億元,一般預算支出2.9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1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億元。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3.83元,人均消費性支出5576.5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36元。城鄉(xiāng)居民年末儲蓄存款余額19.4億元。
項目建設快速推進。上報及批復各類項目37個,爭取各類國債資金和上級專項資金項目19個。工業(yè)十大項目完成投資14億元,2×13.5萬千瓦熱電聯(lián)產一號機組、40萬噸鋁礦、藍雪食鹽包裝生產線等項目已建成投產,2×13.5萬千瓦熱電聯(lián)產二號機組、20萬噸離子膜燒堿一期、2×1.25萬千瓦垃圾發(fā)電、50萬噸楊莊煤礦、開曼能源公司2×2.45萬千瓦發(fā)電機組、60萬噸甲醇一期、三門峽市區(qū)供熱工程等跨年度項目均已達到或超過年初計劃進度,2×20萬千瓦熱電聯(lián)產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核準報告已上報國家發(fā)改委。工業(yè)經濟煥發(fā)勃勃生機,全年完成工業(yè)總產值18.7億元,實現(xiàn)利潤1.25億元,分別增長26.2%和16.9%。
農民增收效果明顯。畜牧業(yè)規(guī)模繼續(xù)擴大,畜牧業(yè)產值占農業(yè)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0%;林業(yè)生產穩(wěn)步發(fā)展,獲全省“造林綠化示范縣”稱號;烤煙綜合標準化示范工作通過國家驗收;首次實現(xiàn)無公害蔬菜上市銷售;農業(yè)信息化建設跨入全省先進行列,在全市率先通過省級農業(yè)標準化示范縣驗收。大力發(fā)展勞務經濟,全年組織勞務輸出31078人,累計創(chuàng)收1.2億元。稅費改革成果進一步鞏固,糧食直補工作圓滿完成,農民減負72.4%。
改革開放繼續(xù)深化。國企改革順利推進,全縣列入市國企改革督導目標的10個企業(yè)中,已實施破產4個、股份制改造4個、實行一企多制2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全年受理審批服務事項19546件,辦結率達99.5%。糧食購銷體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被中央新聞媒體專題報道。農村信用社改革穩(wěn)步推進,清產核資卓有成效,不良貸款率下降12.2個百分點。積極擴大對外開放,經濟外向度進一步提高。注冊外商投資企業(yè)2個,實際利用外資918萬美元,直接出口創(chuàng)匯232萬美元。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fā)展,新增投資10萬元以上非公有制企業(yè)130個、非公有制經濟實體1000個。
基礎建設
基礎建設成效顯著。城市建設完成投資2.5億元,陜州大道西延等9項重點工程建成投用,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農村道路建設投資突破1億元,建成“村村通”公路60條、166.4公里,雷灣—西張村、觀音堂—宮前道路建成通車。修建農田水利工程1120處、人畜飲水工程25處,重新獲得全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紅旗渠精神杯”。繼續(xù)加強旅游景區(qū)景點基礎建設,建成甘山公園度假游樂區(qū)、甘山鐘樓、甘山瀑布等新的旅游景點,成功舉辦了陜縣首屆連翹花節(jié)和第三屆空相寺廟會。
社會事業(yè)
社會事業(yè)全面進步。成立河南省農業(yè)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和陜縣科技傳播咨詢中心,實施科技項目30個,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達48%。高度重視教育事業(yè),財政投入1100余萬元,實現(xiàn)了教師工資城鄉(xiāng)同酬、財政統(tǒng)發(fā);籌資9000萬元建成了豫西地區(qū)設施一流的陜州中學高中部;投資500余萬元完成42所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教育教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就業(yè)和社會保障工作得到加強,1820名下崗失業(yè)人員實現(xiàn)再就業(yè),“兩個確保”全面落實,實現(xiàn)了城鎮(zhèn)“低保”對象應保盡保。及時發(fā)放救災糧款39萬公斤、162.7萬元,幫助災民修建房屋889間,保障了災區(qū)群眾的基本生活。
人文歷史
陜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古老的黃河文化孕育了燦爛的陜縣文明。名勝古跡有舊時期遺物出土點5處,龍山、周口文化遺址、虢國古文化遺址等35處,古城址6處,石碑249座,石刻遺像7處,夏侯皋墓、李密墓等古墓12處,古橋4座。著名的古建筑有全國4大回音建筑之一的寶輪寺舍利塔及空相寺、達摩塔、安國寺等。古跡還有南北二崤道、雁翎關、甘棠遺址、分陜石柱及光武洞、王莽寨等。館藏文物有“天下第一劍”、青銅鐘、百駿圖等。
陜縣山川秀麗,民風淳樸,滔滔黃河、巍巍崤山組合成雄壯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民情風俗。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河南省開發(fā)建設“三點一線”和三門峽市創(chuàng)建優(yōu)秀旅游城市的機遇,本著“發(fā)展大旅游,建設大產業(yè)”的工作思路,依托陜縣特有的自然生態(tài)、達摩文化、豫西民俗、天然礦泉等旅游資源和優(yōu)越的區(qū)位優(yōu)勢,加大旅游投入力度。累計投資兩億元,建成了四大景區(qū)、二十余個景點,旅游業(yè)基本形成規(guī)模。
歷史著名人物有唐代的姚懿、上官儀、上官婉兒,五代的魏野,明代的王以悟,清代的兀煥勛,民國時期的薛勉等。蘇秦、張儀、劉邦、王莽、劉秀、李世民、武則天及杜甫、白居易、韓愈、劉禹錫等歷代名人都在陜縣留下足跡或墨跡。
近代文物有周總理視察大營紀念館、勝利水庫舊址、馮玉祥將軍綱領碑、楊連弟烈士紀念碑等。
社火,作為一項傳統(tǒng)民間綜合性文化活動,在陜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魅力。陜縣社火有秧歌、高蹺、舞獅子、跑旱船等形式多樣的內容,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期間,此項活動更是搞得紅紅火火,熱鬧非凡。
風景名勝
天井窯院:俗稱地坑院,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已經存在了,現(xiàn)在河南三門峽、甘肅慶陽及陜西的部分地區(qū)還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門峽境內保存的較好,至今仍有100多個地下村落、近萬座天井院,依然保持著“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奇妙地下村莊景象,其中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歷史,住著六代人。
甘山森林公園:三門峽甘山森林公園位于三門峽市陜縣南部窯店林場境內,距三門峽市區(qū)30公里,距離市區(qū)28公里,車程40分鐘。屬國家3A級旅游區(qū)(點)。景區(qū)總面積為3800公頃 ,最高峰海拔 1884以米,公園內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植物種類多達1500多種,動物 20余種,林木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自然風景具有奇、秀、艷、幽、靜特色, 春夏秋冬景色各異、別具一格,風景十分秀麗。 主要景點有蝴蝶溝、鐵瓦廟、祖師廟、鐘樓、馬武寨、崔氏洞等。開發(fā)的項目有:甘山別墅山莊、甘山會議中心、甘山民族民俗游樂場、甘山植物園、甘山養(yǎng)鹿場、射擊場、人工湖和甘山滑雪場。三門峽甘山森林公園是休閑度假、回歸自然的好去處。
高陽山景區(qū):位于陜縣縣城南部,東距三門峽市區(qū)15公里,西距三門峽西火車站3公里,景區(qū)占地1050畝。高陽山原名溫塘南山,據(jù)歷史記載:周武王十三年封虢,在城東(陜州)建都,取名上陽城,虢國城域則依上陽,相應取分為山之南莘原之北為下陽,西域臥龍灘為高陽,溫塘南山即取名高陽山。高陽山名勝古跡頗多,民間傳說故事優(yōu)美動人。景區(qū)內劉秀峰之立地支天,光武洞藏龍臥虎,溫泉水祛病強身,真可謂:劉秀峰、王莽寨、曹祖池風水寶地;姚懿碑 、王建詩、摩崖像別有洞天。新建的十個極具異國風格的溫泉浴池,將使你領咯到農郁的“泡浴”文化,789個臺階的天梯寓意深刻,直入云霄;沿天梯拾階而上,登臨戀鄉(xiāng)亭,九曲黃河盡收眼底。
雁翎關及夏后皋墓:雁翎關位于陜縣菜園鄉(xiāng)與宮前鄉(xiāng)交界處,關口海拔高度851米,寬度約200余米,最窄處寬約30余米,關口東西均為陡坡,形勢頗為雄險。雁翎關春秋時期稱其為南陵,北魏至唐又稱西崤,關口東面響屏山為西崤諸山之宗,其附近諸山,據(jù)《水經注》記載有千崤、盤崤之稱。崤、雁二字聲同韻近,疑雁翎關本名崤陵關,因群眾訛傳,稱其為雁翎關。在雁翎左邊的一片高阜處,有一座古冢-夏后皋墓!蹲髠·僖公三十二年》載:“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即指此。
空相寺:原名定林寺,又稱熊耳山寺,位于陜縣西李村鄉(xiāng)的熊耳山下,距三門峽市53公里。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空相寺是禪宗初祖達摩祖師的葬地,它以達摩舍身求法、開創(chuàng)佛教禪宗而聞名天下。近年來常有中外僧人接踵來此尋根問祖。古老的空相寺過去是佛門圣地,現(xiàn)在依然是燦爛的文化圣地。 據(jù)清朝和民國的《陜州志》記載,佛教于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傳入陜州時,就修建了空相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與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同一時期的佛門圣地。 據(jù)史籍記載,達摩初祖在少林寺傳法慧可之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傳法5年,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即公元536年12月圓寂,終年150歲。眾僧徒悲痛之極,如喪考妣,依佛禮將初祖大師葬于定林寺內,并修建了達摩靈塔和達摩殿。梁武帝蕭衍親自撰寫了“南朝菩提達摩大師頌并序”的碑文,以示對達摩大師創(chuàng)立禪宗的紀念。后來東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經返回途中,遇見達摩大師杖挑只履西歸,立即報于皇帝;实勐勚,命人挖開達摩墓葬,只見只履空棺,方知大師已脫化成佛,遂將定林寺更名為“空相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