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雅縣,隸屬西藏自治區(qū)。位于西藏自治區(qū)東部、昌都市南部。地處橫斷山脈,位于西藏自治區(qū)昌都市東南部,北連昌都市卡若區(qū),東鄰貢覺縣,南與芒康縣、左貢縣接壤,西與八宿縣毗鄰,縣城距昌都市區(qū)88公里。察雅縣常住人口為57065人。察雅縣總面積8413平方公里,轄3鎮(zhèn)10鄉(xiāng),143個村(居)委會,476個村民小組(自然村)。察雅縣自然資源豐富,礦產主要有鐵礦、銅礦、鉛礦、煤礦等,旅游景點主要有吉塘酉西溫泉、煙多寺、香堆向康大殿、旺布摩崖造象等。
【行政區(qū)劃】
察雅縣轄3個鎮(zhèn)、10個鄉(xiāng):
鎮(zhèn):煙多鎮(zhèn)、吉塘鎮(zhèn)、香堆鎮(zhèn)
鄉(xiāng):宗沙鄉(xiāng)、肯通鄉(xiāng)、卡貢鄉(xiāng)、擴達鄉(xiāng)、新卡鄉(xiāng)、王卡鄉(xiāng)、阿孜鄉(xiāng)、巴日鄉(xiāng)、榮周鄉(xiāng)、察拉鄉(xiāng)
【建置沿革】
察雅,藏語意為“巖窩”。清代史料中寫作“乍丫”或“扎雅”,相傳17世紀中葉,藏傳佛教格魯派高僧嘎曲·扎巴江措在克貢村附近山頭的懸?guī)r下修行,后人就把他修行的地方叫作“察雅”。 早在遠古時期,察雅就有人類居住。在距察雅縣城以西約70公里處發(fā)現(xiàn)的遠古人類遺址──卡諾遺址, 證實了在距今46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在察雅及其附近活動。 大約在公元前200─100年間,察雅開始出現(xiàn)原始部落,這種部落時代一直延續(xù)了800多年,到后期,已經出現(xiàn)了私有制的萌芽。 唐時屬吐蕃統(tǒng)治范圍。唐末至宋朝又歸“德巴”割據(jù)勢力統(tǒng)轄。 元朝時為亦思馬爾甘萬戶府的轄地。 明初隸屬于磨兒勘招討司。永樂年間,歸翰君南哥巴藏卜管轄。 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皇帝冊封麻滾寺第四世活佛羅桑郎吉為那門漢。并賜“講習黃法那門漢之印”,敕封察雅全部土地為其采邑,百姓為其屬民。 清末,趙爾豐在川邊施行改土歸流,察雅亦在改流之列。 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清政府在察雅設理事官。 民國元年(1912年)察雅設縣。 民國四年(1915年)后察雅歸西藏地方政府管轄,改稱察雅宗,設立“拉讓”府。 1959年1月,察雅宗解放委員會成立,1959年7月成立察雅縣。縣府現(xiàn)駐煙多鎮(zhèn)。 2014年11月,昌都撤地設市,察雅縣屬昌都市管轄。
【地理環(huán)境】
位置 察雅縣位于西藏自治區(qū)東部、昌都市中南部。東接貢覺縣,南芒康、左貢縣,西隔怒江與八宿縣相望,北與昌都市卡若區(qū)毗鄰。 [6]縣域東西最大距離182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26公里?偯娣e8413平方公里。
地貌 察雅縣境內地貌類型可分為高山深谷區(qū),山原區(qū)和丘壯區(qū)三種。地貌由東部的高原和西部的高山深谷構成。 1、高山深谷。位于本縣西部,包括吉塘、卡貢、察拉、新卡、巴日、則松等鄉(xiāng),占全縣總土面積的32.41%,地勢高差懸殊大,地表切割破裂,峽谷幽深,流水湍急,復雜的地形導致氣候的千差萬別,呈現(xiàn)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明顯垂直差異。陰坡濕潤,陽坡相對干旱。 2、三原區(qū)。分部在察雅中部,為麥曲河流域。包括煙多、榮周、香堆、旺卡、崗卡等鄉(xiāng),占全縣總面積的34.24%,海拔3000米—4000米。河流下切加深,谷底仰望是山,山頂四顧如原。谷底農耕地海拔在3700米下。 3、丘狀高原。分布在本縣東部,包括阿孜、宗沙、旺布、擴大等鄉(xiāng),占全縣總面積的33.36%,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河谷寬淺,丘坡平緩,麥曲河的幾條支流(坤達曲、昌曲、旺布曲)十分發(fā)育。地勢高,氣候寒冷,無森林分布,農業(yè)利用畜牧業(yè)為主。
氣候 察雅縣屬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型氣候。日照充足,干濕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1℃,1月份平均氣溫-1℃,7月份平均氣溫19℃。日平均氣溫5℃以上持續(xù)時間,河谷地帶在200~250天之間,日平均氣溫0℃以上持續(xù)時間在300~330天之間。平均無霜期180天。平均年降水量為350毫米,大部份集中在7~9月。
水文 瀾滄江縱貫西部山谷,境內流長約90公里;麥曲河是縣境內最大的河流,全長約138公里,發(fā)源于縣境東南部的昂地山,在竹卡村匯入瀾滄江。總河長1428公里,年徑量流量21.9億立方米。
【風景名勝】
酉西溫泉
位于昌邦線,察雅縣吉塘鎮(zhèn)內,距縣城70公里,距吉塘鎮(zhèn)政府所在地約12公里,距昌都74公里。景區(qū)內有多處天然地熱溫泉,泉水水溫各異,最高泉溫約80℃。溫泉水富含多種礦物質,具有藥療保健作用,能夠治療多種皮膚病和風濕病。是遠近聞名的旅游、度假、療養(yǎng)的景區(qū)。
羅榮溝石刻群
距縣城東部約28公里,王卡鄉(xiāng)羅榮溝里,珍藏著石刻珍品,其中主供佛為十面觀世音,其余分別為釋加牟尼、大日如來、文成公主、唐東杰布等。相傳石刻群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它巧妙地利用了不同石頭的自然原形,是康區(qū)石刻少有的精湛之作。景區(qū)內青山環(huán)抱,是風景名勝瀏覽勝地。
向康大殿
地處香堆鎮(zhèn)距縣城79公里,該殿有尊“自生”彌勒佛菩薩而聞名于康區(qū),關于這座古剎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青史》中稱“七覺士”之一的貝羅雜那曾來過該殿,據(jù)“康區(qū)俄額的彌勒佛大殿有經”推論,大殿早在赤松德贊時代就存在;當?shù)厝说挠忠徽f法,相傳文成公主進藏時在俄埋下了一個伏藏,若干年后,地里長出一尊石佛,被農民犁地時發(fā)現(xiàn),認定那就是自生彌勒佛,并把自己的披風披在這尊佛上,以后,格魯派的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昌都寺創(chuàng)建者向生·西繞松布以及四、五、七、十世達賴和七世班禪等都去過該寺朝拜,一千多年來,察雅各教派寺廟歷經蒼桑,有的早已變成廢墟,有的幾經毀建,唯有向康大殿被歷代統(tǒng)治者所保護,清末四川總督趙爾豐攻打察雅時唯有向康寺未遭劫難,清乾隆皇帝于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御賜“黎凈地”匾額一方,由寺方懸掛于下門,其左右兩側還有兩塊鐫刻有漢字的石碑,寺內還有清皇帝御賜的銅鐘,至今仍懸掛于大殿內。
角克寺
該寺位于香堆鎮(zhèn)角克村,是西藏東部最大的尼姑寺,益西旺扎公元1894年前后所建,屬格魯派最初一般僧人修行的地方——日初,后來尼增多,把角克寺改擴為尼姑寺,到解放前夕,有尼姑700~800人,規(guī)模宏大,尼姑眾多,為西藏聞名,瀏覽此寺,可窺西藏宗教文化一斑。
仁達摩崖石刻
位于察雅縣香堆鎮(zhèn)仁達村境內,拉退山面東崖壁上,又名為遍知佛殿,雙譯為大日初如來佛,殿內有級摩崖造像,居正中的為大日初如來佛,左右有隨行弟子和兩個飛天女神,下面有31行吐蕃時期的藏文和81個漢字,其中藏文內容涉及到吐蕃時期的政治、宗教、文化、藏漢文化交流等,這一重要古跡,在1980年8月召開的拉薩藏學討論會上,西藏社科院副院長恰白·次旦彭措認為,這個摩崖造像是赤松德贊時代的,在年代上要經拉薩大昭寺門前的唐蕃會盟碑旱早,對研究吐蕃時期的政治、文化、語言、書法、繪畫、雕刻技術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而且這里是一個東西向的峽谷,峽谷西面都有高崖聳立,猶如斧劈,旺布曲汨汨流淌,拉退山青松翠柏,據(jù)說松林即為當時文成公主秀發(fā)棄之而成,另外在拉山崖下有一巨石上遺留一足跡,相傳為文成公主所遺,在拉退山峽谷不到200米長崖壁,共發(fā)現(xiàn)造像38尊,藏漢文刻銘十幾處,其中最大者高達3.28米,最小者僅20厘米,是考察研究歷史文化的去處。
勒薩普巴溶洞
位于香堆鎮(zhèn)仁達村,溶洞口較窄,位置較高,洞內鐘乳石晶瑩剔透,形狀奇特,民間傳說此溶洞里可窺人間地獄的形成由來。該溶洞長達數(shù)公里,主洞中央空曠,岔道多,約需2小時都才走完。
薩嘎日初寶塔林
位于宗沙鄉(xiāng)政府所在地約六公里處,有近兩百年的歷史,此處分布大小寶塔80余座,分大型和小型兩種,大型寶塔呈菩薩提型,底寬6米,高約10米,小型寶塔則造型簡單呈現(xiàn)四方型,更使人稱道的是鑲嵌在大型寶塔四周的線石和供奉在寶塔前面的禽獸異鳥的園雕之作,此塔林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
倉曲嘛呢卓珠
。ň扌土终嫜裕 又名神奇公主路、該景區(qū)位于宗沙鄉(xiāng)境內,有一條具有傳奇色彩的神奇公主路,相傳在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時路過此地,用馬鞭一揮而就的巨型六字真言,此六字真言每個字高約100米,約20層樓高,每個字體可放牧200只綿羊。
【歷史文化】
民族文化 察雅藏戲原名為香堆藏戲,是藏區(qū)最有名的“藍色面具派”的流派藏戲之一。據(jù)說在本世紀初坐落在香堆康村的布貢寺派遣次旺仁增等5位喇嘛到拉薩覺木隆劇團學習藏戲,之后才在察雅縣香堆鎮(zhèn)和榮周鄉(xiāng)一帶有了藏戲且得到了很好的發(fā)揚。而在20世紀的20年代末,新康一帶曾流行過具有濃厚康巴特色的“朗他康魯瑪”,其意為康巴式的傳記藏戲,“朗他康魯瑪”由冬宮活佛創(chuàng)造和改編的。察雅縣所傳唱的藏戲正式由此傳承下來的。 察雅縣文藝創(chuàng)作品種豐富,勤勞智慧的察雅人民在戲曲、舞蹈、著作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貢獻,由此才出現(xiàn)了冬宮活佛這樣著名的創(chuàng)作者。 察雅縣藏戲是昌都市有名的三縣藏戲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也是察雅縣群眾特別喜歡的戲種。察雅縣藏戲主要劇目有《羅登西繞》、《赤美滾丹》、《卓瓦桑姆》等。 也由于察雅藏戲有著這樣特殊的時代背景及歷史研究價值,于2010年被列為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 察雅藏戲現(xiàn)代表人為察雅縣香堆鎮(zhèn)香堆村村民阿布瓊瓊。而藏戲演員十分緊缺,大多為本地農牧民,文化層次低,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部分節(jié)目也只能滿足縣鄉(xiāng)需求,沒有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由于沒有譜系傳承,察雅藏戲如同《格薩爾王傳》是通過口傳下來的,對于這么具有歷史價值的戲種如不加以很好的收集、整理、保護、傳承、發(fā)展,察雅藏戲將瀕臨失傳的危險。
地方風俗 察雅的民歌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廣為傳唱,種類較多,表達內容十分豐富。主要有鍋莊性歌曲:鍋莊性歌曲又分為大鍋莊和小鍋莊。大鍋莊(藏語叫“達爾嘎底”)歌曲多在重大場合下演唱,領唱多選擇德高望重的長者,歌曲內容肅穆莊重,重音多在第一拍上,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居多。小鍋莊(藏語叫“達爾嘎薏依”)內容較為廣泛,既有對故鄉(xiāng)淳樸田園生活的贊美,也有抒發(fā)個人情愛的歡歌,大多曲調悠揚、悅耳、輕松、歡快,八分音符用得很多。
【榮譽稱號】
2021年7月,入選“西藏自治區(qū)雙擁模范城(縣)”擬表彰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