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木林縣隸位于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東北部的一個縣。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南北兩面山巒起伏,南部有寬窄不一的河谷平原,中間有一條從北到南的蛇形狹窄“走廊”湘河流域。屬高原性內(nèi)陸干旱氣候,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干濕季明顯。全縣總面積0.811萬平方千米,轄1鎮(zhèn)16鄉(xiāng)146個行政村5個安置村。南木林縣常住人口為83531人。
縣內(nèi)風景名勝有梅日寺、德慶熱布杰寺、鐵索橋等,歷史上的名人有八世達賴、八世班禪、六世班禪、五世班禪。
【行政區(qū)劃】
南木林縣轄1個鎮(zhèn)、16個鄉(xiāng):
鎮(zhèn):南木林鎮(zhèn)
鄉(xiāng):達那鄉(xiāng)、卡孜鄉(xiāng)、多曲鄉(xiāng)、秋木鄉(xiāng)、土布加鄉(xiāng)、查爾鄉(xiāng)、索金鄉(xiāng)、達孜鄉(xiāng)、奴瑪鄉(xiāng)、熱當鄉(xiāng)、拉布普鄉(xiāng)、甲措鄉(xiāng)、芒熱鄉(xiāng)、普當鄉(xiāng)、仁堆鄉(xiāng)、艾瑪鄉(xiāng)
【建置沿革】
吐蕃時期稱扎西孜,后被稱為湘巴(即后藏6個萬戶司之一)。 清朝初設(shè)南木林宗。 民主改革前,由嘎廈政府和班禪堪布會議廳聯(lián)合管轄。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guān)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xié)議》在開京簽定,宣告西藏和平解放。 1959年民主改革前,南木林是由西藏噶廈政府的4個宗和后藏班禪堪布會議廳的7個溪卡合并組成,分別由西藏噶廈政府、班禪堪布廳管轄。收稅納貢,派差服役,實行“政教合一”的封建農(nóng)奴制度。 1960年1月25日,成立了南木林縣人民政府,隸屬日喀則地區(qū)。 2014年7月,日喀則撤地設(shè)市,南木林縣屬于日喀則市,縣政府駐南木林鎮(zhèn)。
【地理環(huán)境】
位置境域 南木林縣位于西藏自治區(qū)的中西部,日喀則市東部,雅魯藏布江中上游北岸。東與拉薩市的尼木縣交界,西與謝通門相鄰,北與那曲市的申扎、班嘎兩縣接壤,南與日喀則市隔江相望?h境東西長98千米,南北寬110千米,總面積0.811萬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南木林縣地處崗底斯山脈東段河谷地帶,整個地形為東北高,西南低,絕大部分地區(qū)海拔在3790—4952米之間,境內(nèi)山巒起伏,由極高山、高山、中山、河谷、湖泊、冰川及砂丘等諸地貌單位組成,最高點在縣境內(nèi)東北部扛宗馬山峰,海拔6043米,終年積雪不化;最低點為湘曲河與雅魯藏布江的交匯處,海拔3704米,相對高差2339米。山腰及河谷均沿南北走向延伸,南部山體褶皺強烈,基巖裸露,地表疏松,溝蝕嚴重,山麓坡前洪積扇與坡積裙廣布,沿雅江一帶多風地貌;北部高山聳峙,河谷深切,山頂冰川刃脊發(fā)育,冰蝕湖眾多。
氣候條件 縣境內(nèi)年平均氣溫5.9℃,極端最低氣溫—17.7℃,極端最高氣溫26.5℃,年日照時數(shù)為2917.5小時,年平均降水量413毫米,年平均蒸發(fā)量2298.11毫米,年平均風速為3.7米/秒,最冷月1月,最熱月8月。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大風頻繁,年降水量偏小,季節(jié)分配不均,空氣稀薄,氣候干燥等特征,屬于典型的高原溫帶半干旱氣候類型。
【風景名勝】
色結(jié)寺
色結(jié)寺,在日喀則地區(qū)謝通門縣境內(nèi),位于縣駐地以東、塔丁鄉(xiāng)乃囊村東側(cè),距縣城6千米。寺廟坐落在東日嘉山之巔,四面各有一眼清泉,山下有苯教色果查姆寺,是苯教祖師辛饒·米沃且后裔木辛氏族的住錫地,歷來被視為“圣地”,海拔4125米。
德慶熱布杰寺
德慶熱布杰寺位于南木林縣南木林鎮(zhèn)嘎布村。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由六世班禪羅桑貝丹益西創(chuàng)建,屬藏傳佛教格魯(黃教),主供佛為吉尊江木央佛,主要開展以“格魯瓦”壯瓦司松為主要內(nèi)容的8種念經(jīng)佛事活動。該寺占地面積1588.49平方米。 德慶熱布寺“晉熱”活動舊時有5種類型,現(xiàn)存只有4種即:桑杰朋巴、恰多果吉、得確、頓故。在南木林鎮(zhèn)、達那鄉(xiāng)、秋木鄉(xiāng)、卡孜鄉(xiāng)、多角鄉(xiāng)、熱當鄉(xiāng)(拉布)的信教群眾都參加“晉熱”活動。
鐵索橋
南木林鐵索橋是貫通湘河兩岸的重要交通樞紐,是唐東杰布于15世紀主持修建的。相傳唐東杰布是藏戲的發(fā)明者,他以藏戲為募捐手段,修建了100多座鐵索橋。南木林鐵索橋現(xiàn)存南北岸邊的橋頭堡和橫跨于河上的鐵索橋。 南木林鐵橋為西藏15世紀的鐵索橋增添了地域范圍,為研究西藏橋梁發(fā)展史,了解這段時期的歷史和歷史人物提供了重要資料。 1996年,南木林湘河鐵索橋被評為自治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色吾寺
色吾寺位于南木林縣拉布普鄉(xiāng)普村境內(nèi)的色吾溝內(nèi),屬藏傳佛教寧瑪派(紅教),寧瑪派屬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一,此教派以傳承弘揚舊密法為主,稱為舊派。該派僧人均著紅色衣冠,尊蓮花生為祖師。色吾寺與山南地區(qū)“敏珠林”寺有母、分寺關(guān)系。距縣城69千米,海拔4700米。該寺歷史悠久,由果如白瑪久耐創(chuàng)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該寺曾有1個大經(jīng)堂,11個殿堂,主供蓮花生大師,現(xiàn)供有蓮花生師徒三尊塑像,還有空行母益西措杰的修行洞。
甘丹曲果林寺
甘典曲果林寺位于縣城所在地南木林鎮(zhèn)雪堆村境內(nèi),由吐蕃王朝十四繞迥(1462年)時期嘎瑪巴五世的學徒洛追創(chuàng)建,后由五世達賴擴建,取名“甘典曲果林寺”,屬格魯派(黃教十三林之一),主供佛江白偉巴(江木央)佛,主要開展以“頌五世達賴阿旺洛桑嘉措”為主要內(nèi)容的宗教活動,寺廟占地面積23800平方米。
【民族節(jié)日】
林卡節(jié) 藏語稱林卡節(jié)為“贊林吉桑”節(jié),意即大同世界共同歡樂,亦即所有人可以共度的一個節(jié)日。一般來說,林卡節(jié)大致在藏歷五月一日至十五日的半個月中,根據(jù)日喀則的氣候特征,與每年的“六一兒童節(jié)”結(jié)合在一起,男女老少集中過林卡,有的縣因季節(jié)、氣溫原因,可能往后拖些時日,但也不能拖進盛夏季節(jié)。
沐浴節(jié) 藏族沐浴節(jié)要進行五六天,在這些日子里,從五六歲的小孩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要下河去洗澡。節(jié)日期間,無論城鎮(zhèn)還是鄉(xiāng)村,農(nóng)村還是牧區(qū),人們攜帶帳篷和酥油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紛紛來到年楚河畔、雅魯藏布江邊,來到青藏高原千江萬湖之畔爭相下水,盡情在水中嬉戲,游泳,洗凈身子后,又把帶來的藏被、藏裝浸在水中洗刷一新。
望果節(jié) 望果節(jié)是藏族群眾一年一度的祝愿農(nóng)業(yè)豐收的古老節(jié)日,又叫豐收節(jié),藏語叫“曲果”或“望果節(jié)”。“望”藏語的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為轉(zhuǎn)圈,“望果”是譯音,意為繞地頭轉(zhuǎn)圈,轉(zhuǎn)莊稼地的節(jié)日。
【地方特產(chǎn)】
南木林藏族飲食的特點是糌粑、酥油、青稞酒、清茶、牛、羊肉在日常生活中為主食。同時還經(jīng)常吃藏面(即當?shù)孛妫焉←溎コ擅娣郏┖吞}卜、白菜、土豆、油茶葉子及野生小菜等蔬菜。農(nóng)牧民吃米、掛面、包子已較普及,還做一些炒菜,食物品種比較豐富,營養(yǎng)結(jié)構(gòu)更趨合理。
糌粑:南木林藏族的主食,因其作工成分不同而分為乃糌(純青稞糌粑)白山、(青豌混合糌粑)、山糌(純青稞糌粑)。
酥油茶:除了進餐時用外,也是平時不缺少的主要飲料之一。日常生活中除富有家庭外,其他貧民百姓除早上或有客人時喝酥油茶外,平時只能喝清茶,其做法是把開水倒入陶質(zhì)茶壺內(nèi),外加少許茶汁和鹽巴后可以飲用。
青稞酒:除喝茶外,南木林藏族的飲料就是算青稞酒(藏族叫“槍”),喝青稞酒的習慣極為普遍,特別是農(nóng)牧區(qū)和半農(nóng)牧區(qū)更為流行,不管紅白喜事青稞酒是最不可缺少的飲料,也是南木林藏族人民最喜歡喝的酒,逢年過節(jié),結(jié)婚、生孩子、迎接送友,必不可少。
肉類:南木林藏族也跟其他藏族一樣,喜愛吃肉,其肉的吃法上主要有3種:一種是煮成塊塊吃;另一種是吃生肉;還有一種是風干后吃。這3種吃法當中風干肉最為有名,其做法是將牛肉切成條形,串掛在低溫風的地方陰干,干肉肉質(zhì)鮮紅,無膻味,存放期長,不易腐霉,攜帶方便為稱名。
除了日常食用的酥油、糌粑外,還有很多風味小吃,如:麻森、煺、帕扎麻古、卓瑪麻古、蘿卜拉布果等。
【榮譽稱號】
2020年7月,南木林縣入選2020中國人際信用百佳縣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