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子縣,隸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qū)山南市,位于山南市南部,喜馬拉雅山北麓東段;北與山南市乃東區(qū)、曲松縣、加查縣、林芝市的朗縣、米林市接壤,東與林芝市墨脫縣相連,南與錯那市、西與措美縣相鄰?偯娣e10049.70平方千米。隆子縣下轄2個鎮(zhèn)、9個鄉(xiāng)。隆子縣常住人口為33570人。
【行政區(qū)劃】
隆子縣轄2個鎮(zhèn)、9個鄉(xiāng):
鎮(zhèn):隆子鎮(zhèn)、日當鎮(zhèn)
鄉(xiāng):列麥鄉(xiāng)、熱榮鄉(xiāng)、三安曲林鄉(xiāng)、準巴鄉(xiāng)、雪薩鄉(xiāng)、扎日鄉(xiāng)、玉麥鄉(xiāng)、加玉鄉(xiāng)、斗玉珞巴民族鄉(xiāng)
【建置沿革】
隆子之地,據(jù)考,早有藏民族先民居住,繁衍生息。 隆子,意為須彌山頂(佛教用語),全稱“玉杰隆子”,古稱“涅”,唐代曾寫聶。 吐蕃時期屬約如的涅東代(千戶所之意),設千戶長,藏語稱為“東本”。 元朝時期,隸屬扎由瓦萬戶(今譯主巴萬戶),扎由瓦萬戶由隆子地區(qū)的加玉和拉竹組建。 明朝隸屬著由萬戶。噶廈政府時期曾把隆子宗列為山南6個一等宗之一,宗本由五品官擔任。 民主改革前的歷任宗本均由西藏地方政府委派,負責管理本宗的事務。隆子宗直屬洛喀(山南)基巧管轄。 西藏和平解放后,1956年8月成立隆子宗辦事處,由山南分工委委派領導。 1959年5月,隆子宗和加玉西卡合并為隆子縣,屬山南專區(qū)領導。 1972年,縣人民政府駐地由松巴鄉(xiāng)宗學村遷到新巴。縣府現(xiàn)駐隆子鎮(zhèn)。 2016年2月,山南撤地設市,隆子縣屬于山南市管轄。
【地理環(huán)境】
位置境域 隆子縣位于西藏南部,山南市中偏北,喜馬拉雅山東段北麓;東北、東與林芝市相連,南、西、西北方與山南市相鄰?偯娣e10049.7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隆子縣屬喜馬拉雅山北麓的藏南谷地。由于受第三紀喜瑪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地勢連綿起伏,山嶺河流縱橫交錯。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境內有海拔6000米的崇山峻嶺,亦有傾斜而下至3000米的山川峽谷。最低點為扎日鄉(xiāng)莊那村和三林鄉(xiāng)斗玉村,海拔3000米。南部主要山峰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大"弧形"處,海拔一般都在5000米以上,冰磧可見,冰塔林立,終年積雪。雄曲中上游山原區(qū),海拔一般在3900米至4300米之間,河灘較為寬闊,谷地與高山相對高差一般在300—800米之間,由臺階地相連形成。并有遼闊的桑佐塘、拉貢、麥木江東草場。色曲、河曲、雄曲下游高山峽谷區(qū),海拔一般在3000—3600米之間。該區(qū)域河流深切,多呈“V”型河谷,沖溝發(fā)育,沖溝與支流有大小不等的沖積扇。
氣候特征 隆子縣屬高原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5.5°C,年降水量為297.41毫米,年無霜期為238.3天。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為3005.9小時。
水系水文 隆子縣河流均屬雄曲河水系,其主要支流有色曲、洛曲、玉麥曲。在高山峽谷中長期流水的支流有41條,其中積水面積達1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5條?h境內有大小湖泊65個,總面積33平方千米,其中最大的新德列湖為760余畝,其次為內宗錯420余畝。
【社會事業(yè)】
教育事業(yè) 隆子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46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鄉(xiāng)鎮(zhèn)完小8所,教學點13所,雙語幼兒園24所。一是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共有3944人,其中:初中在校生1433人,小學在校生2511人,幼兒園在校生954人;二是初中適齡少年毛入學率達101.4%,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農牧區(qū)學前兩年毛入學率達83.5%,城鎮(zhèn)三年毛入學率達100%;三是全縣共有教職工446人,其中:初中專任教師88人,小學專任教師197人,教學點教師10人,幼兒園教師22人,教研室教研員13人。
衛(wèi)生事業(yè) 隆子縣醫(yī)療機構個數(shù)共有12個,其中縣級醫(yī)院1個,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11個,衛(wèi)生技術人員101人,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36人,每千人實有衛(wèi)生技術人員數(shù)為1.3人,每千人實有床位為2.2張。
【風景名勝】
三安曲林寺
位于隆子縣駐地東北、三安曲林鄉(xiāng)政府所在地。 寺廟建在鄉(xiāng)政府北側的山脊上,海拔3250米。三安曲林寺創(chuàng)建于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年),創(chuàng)始人名白嘎布(貢布地區(qū)活隆地方人),屬藏傳佛教帕竹噶舉主巴支派(由林熱巴和藏巴嘉熱等發(fā)展傳出)。在白瑪嘎布之后,該寺尚有七代-轉世傳承。據(jù)史書記載,三安曲林寺在白瑪嘎布時期最為興盛,當時的寺廟面積約為寺廟的4倍,僧侶人數(shù)亦達千余人。該寺尊奉后藏江孜的熱隆寺及曲水的主貢嘏寺為其祖寺,尊奉主巴噶舉派的創(chuàng)始人林熱·白瑪多吉為其祖師。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隆子,藏語意為“萬事順利,實力雄厚”、“須彌山頂”。古稱“涅”。
服飾文化 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tǒng)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 “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早在前1世紀前后,西藏高原土著部落的服飾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 2008年6月7日,藏族服飾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藏刀文化 加玉藏刀有3個規(guī)格、4個品種、6種花紋,雕刻的圖案有領袖、飛禽、水果、花等,材料品種有金、銀、銅,用象牙、鹿角、木頭等作裝飾。攜帶方便、堅固耐用、美觀大方。
【待客禮俗】
敬哈達 獻哈達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種禮節(jié);閱使(jié)慶、拜會尊長、覲見佛像、音訊往來、送別遠行等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哈達是一種生絲織品,紡得稀松如網(wǎng);也有優(yōu)良的、用絲綢做料的哈達。哈達長短不一,長者一二丈,短者三五尺。獻哈達是對人表示純潔、誠心、忠誠的意思。自古以來藏族認為白色象征純潔、吉利,所以哈達一般是白色的。當然也有五彩哈達,顏色為藍、白、黃、綠、紅。藍色表示藍天,白色是白云,綠色是江河水,紅色是空間護法神,黃色象征大地。五彩哈達是獻給菩薩和近親時做彩箭用的,是最隆重的禮物。佛教教義解釋五彩哈達是菩薩的服裝,所以五彩哈達只在特定的時候用。 哈達是在元朝時傳入西藏的,薩迦法王八思巴會見元世祖忽必烈返回西藏時,帶了第一條哈達回來。當時的哈達,兩邊是萬里長城的圖案,上面還有“吉祥如意”字樣,故可以說哈達是從內地傳入西藏的。后來,人們對哈達又附會上宗教解釋,說它是仙女的飄帶。
敬酒茶 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谷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口,然后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飲用。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逢年過節(jié)到藏族家里做客,主人便應敬酒。請喝青稞酒。是農區(qū)的一項習俗。青稞酒是不經(jīng)蒸餾、近似黃酒的水酒,度數(shù)十五度至二十度,西藏幾乎男女老少都能喝青稞酒。
鞠躬 對長輩或受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上低放近地。對一般人或平輩,鞠躬只表示禮貌,帽子放在胸前,頭略低。有時也合掌與鞠躬并用,對尊敬者合掌要對頭,彎腰點頭,回禮動作也相同。
磕頭 磕頭也是西藏常見的禮節(jié),一般是朝覲佛像、佛塔和活佛時磕頭,也有對長者磕頭的。磕頭可分為磕長頭、磕短和磕響頭三種?拈L頭時兩手合掌舉過頭,自頂、到額、至胸,拱揖三次,再匍伏在地,雙手直伸,平放在地上,然后,再起立如前所做?捻戭^時還有一種磕頭方法,先合掌連拱三揖,然后拱腰到佛像腳下,用頭輕輕一頂。
【榮譽稱號】
隆子縣是第三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chuàng)新基地。 2020年7月,入選2020中國交通安全百佳縣市。 2021年11月,被表彰為西藏自治區(qū)雙擁模范城(縣)。 2023年5月10日,經(jīng)世界紀錄認證(WRCA)官方人員現(xiàn)場審核,西藏隆子縣被確認為“世界最大黑青稞種植基地”。
|